當陽市屬鄂西地區典型的糧食主產區,水稻種植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日趨老化和毀壞的農田基本設施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群眾反映較為強烈。對此事當陽政協和政協委員也十分關注。
自2010年以來,在當陽市每年召開的政協全會上,委員們提出了關于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提案有10件,引起了該市政府和水利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進行落實和解決,一方面加大本級財政投入、鼓勵引導民資對“在急”項目進行改造,解決“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兩眼向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指標,于2010年6月啟動,歷經3年建設,今年6月全面竣工。
據了解,3年來,該市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共完成了對老區壩陵、玉泉、王店、河溶和育溪5個鎮(處)的26個村,9.58萬畝農田灌排設施綜合整治,上級投入資金每年1000萬元三年共3000萬元,帶動地方投資2987.6萬元,共完成整治改造渠道290條381.93公里,建筑物配套整治1359處,堰塘整治21口,新建和改造泵站16座。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1.3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8萬畝,使9.58萬畝農田成為了穩產高產的糧田,畝均增產96公斤、畝均增收184.44元,項目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93元以上。據初步估算,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2000萬元左右,三年中項目區農民累計增收已經超過4000萬元。如果計算上農民養殖效益,農民增收將突破5000萬元。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該市政協采取視察、調研和聽取工作進展匯報等方式,多次加強督辦檢查,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使小農水項目建設真正成為了極受群眾歡迎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增收工程。
( 當陽市政協 李棟善 羅孝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