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下一番“繡花”功夫,推進“千企幫千村”精準幫扶工作,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一道重要課題。根據筆者調研發現一線 “千企幫千村”精準幫扶問題如下:一是由于貧困地區教育、文化娛樂、交通和商業資源等都比較匱乏,生產和生活條件相對滯后,導致扶貧企業落地生根信心不足。二是缺乏激勵企業參與扶貧的有效機制,政策服務不完善,企業開展產業扶貧的準備不足,導致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難以破解。三是企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導致共同打造和形成產業扶貧鏈條,實現“村企共建、村企共贏”的目的落實難。
對策與建議如下:第一,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指導和督促各級工商聯、扶貧辦有效開展工作,有序推進 “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取得實效。同時,要選樹典型,做好宣傳,通過建立政策激勵機制,改變部分幫扶村地區干部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積極主動與非公有制企業對接、共同合作。
第二,開展以產業扶貧為主體,兼顧教育扶貧、商貿扶貧、就業扶貧、電商扶貧等多種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特色種養殖業,帶動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增收;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賦予村集體股權,讓貧困村、貧困戶分享開發收益;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增收;通過設立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用于貧困地區從事資源開發、產業園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精準幫扶,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地區扶貧工作實現新突破。
第三,加快推進“快遞下鄉”工程、加強農村物流網絡建設,解決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的瓶頸,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實現農戶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同時,建立電商大數據分享機制,為農戶提供第一手交易、物流、結算信息,有效指導產供銷,補齊各地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不足的短板,提升各地農產品綜合競爭力。
(老河口市工商局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