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以特定方式,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軍工建設為主軸開展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湖北省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如襄樊內燃機廠、湖北漢丹廠等眾多企業都是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孕育而生。“三線建設”對我省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和城鎮化水平都有顯著推進作用,并且這一作用在運動結束后仍然持續。“三線建設”不但累積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并且蘊含著巨大的精神財富,是彌足珍貴的遺產資源。散布在我省各縣(市、區)的“三線建設”遺址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奮斗歷程的重要標志地、紀念地,曾經留給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三線軍工企業調整、搬遷后,好多遺址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毀。如南漳建昌廠、漳河廠等現在正在一步步被蠶食和消逝,如何保護利用“三線建設”遺址,成為各級、各地急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為此建議:
一、抓好摸底排查。組織財政、經信、檔案、文化、旅游、工商、公安等部門,對全省“三線建設”遺址開展一次全面摸排調查、登記整理,搞清我省“三線建設”遺址的全部家底和真實現狀。
二、實施專項保護。組織專家、學者對全省“三線建設”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開展評估,及時將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遺跡申報不同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或登記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同時,開展相關專題的研究。
三、合理開發利用。一是規劃建設“三線建設”博物館。建議在“三線廠”比較多的武漢、襄陽、宜昌進行選址,這些地方現存上世紀六十年代構筑物較多,且基本保存完好,廠區內樹木成蔭、山水環繞,環境基礎好。二是策劃開發具有特色主題的旅游景區。合理利用全省境內“三線建設”企業原有的廠址,通過規劃建設,使之成為我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影視拍攝基地等,進一步豐富湖北文化內涵。
(南漳縣政協 鄭興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