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給兼具水空、水陸、水鐵、水水優勢的陽邏港帶來了發展的春天。眾所周知,陽邏港既是武漢新港的核心港,也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主要載體。“十二五”期間,在湖北省和武漢市主要領導的關心關注下,新洲區舉全區之力,全力參與陽邏核心港建設、集裝箱三期4個泊位和重件碼頭投入運營,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226萬標箱,2016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12萬標箱,比2015年增長5.4%,位居長江中上游港口第一位;鐵水聯運國家示范工程開工建設;陽邏綜保區建設達到封關驗收標準;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即將建成。“江海直達”、近洋航運開行穩定。陽邏港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在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地位得到凸現。
但是,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相比,陽邏核心港的建設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引起領導重視。一是建設投入機制不優。“十二五”期間,陽邏港所在地的新洲區,在陽邏港集裝箱三期、陽邏綜保區、江北快速路、江北鐵路、軌道交通21號線、武英連接線等功能性項目打包土地達15000畝,建設資金投入119.8億元,區內已無土地可用于打包融資,資金投入的本息已不堪重負,好似小馬拉大車,難以挑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國家級功能性項目建設的重擔。二是核心港區集疏運體系建設滯后。鐵水、鐵公、鐵空聯運還相差最后一公里。三是產業支撐不夠強。目前,規模大、拉動效應強的工業項目缺少,港口工業和物流業發展滯后,現代服務業聚集不多。四是物流成本高。武漢外環和陽邏長江大橋單獨收費,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運輸費用,許多車輛舍近求遠繞行。
因此,以發展多式聯運為重點,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陽邏國際港建設,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要在建設大提速、功能大提升、資金大投入、產業大發展上花氣力。我們建議:
一、盡快建立新的投入建設管理機制。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應實施“省市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投入,開放合作共建”的建設模式,采取中央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等多種形式籌集建設資金,保障陽邏國際港建設的資金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要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已出臺的相關政策,爭取更多項目列入中央、省投資計劃。作為服務長江中游的核心港區,其公共基礎設施應由湖北省、武漢市政府負責,納入投資計劃。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實施“十三五”規劃期間的長江港航建設(10億元)專項基金里,要加大陽邏國際港集疏運體系及港航服務等功能性項目投入力度。
二、加快打造多式聯運核心區。一是要加快推進江北快速路江岸、黃陂段的建設,盡快形成港區與武漢中心城區的快速連接。二是要加快推進鐵水聯運電廠一期項目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對接漢歐國際班列,發揮陽邏國際港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物流樞紐作用。三是要加快推進陽福線(230國道新洲段)建設,提升陽邏港的公路交通疏運能力。四是要加快啟動外環東擴工程,大力推進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整體提升陽邏新城的交通水平。五是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的理念,大力推進軌道交通21號線建設,加快軌道交通10號線建設前期工作,增強陽邏新城的吸附能力,助推陽邏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三、加大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的支持。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在推進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時,應統籌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的布局,積極爭取世界500強企業和大型央企到陽邏投資,將符合大臨港規劃的大項目、好項目優先引進到陽邏,推動港口資源、臨港產業與大型企業合作,實現港產城聯動發展。同時對陽邏國際港核心區鐵水聯運、疏港建設、航運服務總部區、復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等功能性項目建設納入省市級重點項目,耕地占平衡指標由省國土廳幫忙解決。
四、大力降低物流成本。當前,長江中上游港口發展競爭激烈,陽邏港輻射中西部6省,是湖北省雙向開放的重要門戶,完善的港口集疏運體系,高效、廉價的物流效率是港口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應借鑒上海、江蘇、重慶、浙江、河北、廣西、遼寧、福建等省市經驗,研究出臺政策,解決外環公路陽邏大橋收費問題,或買斷收費權,或由省政府出臺對進出陽邏港的集卡車實施減免收費的政策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