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現象逞逐年下降趨勢,但還未達到“根本遏制”的程度,在治理欠薪問題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難:
一是司法解決時間較長。農民工工資追討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一般要經歷調查取證-行政調解-勞動仲裁-司法調解-司法判決-強制執行的過程,即使開辟有農民工工資討薪“綠色通道”,最快需要一兩個月,慢則數月,對年終急需集中解決的欠薪事件來說時間非常緊迫。
二是勞動部門取證能力受限。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欠薪行為入刑適用于: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欠薪案件向公安部門移交,需提交欠薪者有能力支付的材料,但勞動部門沒有權限調查企業或企業主的銀行帳戶,因關鍵資料不齊,導致難以迅速立案。
三是預警機制缺乏。一些民營、個體企業被投訴欠薪的時候,有的已資不抵債、瀕臨倒閉或已倒閉。涉及這類企業的工商、銀行、稅收、水電、信訪、會計事務所等掌握的信息相互獨立,不能及時形成企業經營狀況的預判,提前進行欠薪預警。
為此,建議:
一是建立欠薪預付機制。法院在受理農民工討薪案件時,可根據勞動行政部門前期調查取證的事實,本著保護弱勢群體的原則,建立欠薪預付機制,責令涉事企業先預付一定比例的農民工工資,舒緩因司法程序時間較長給農民工帶來的焦慮情緒,同時做好法律法規的解釋說明工作。
二是推行工作前置措施。建議公安部門在接受勞動行政部門案件移交之前,將工作前移,積極配合勞動行政部門偵查企業銀行帳戶,及時查處有能力支付的企業“老賴”。各地勞動行政部門應變事后調解為事前、事中監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早發現苗頭性的問題,提前介入解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月足額支付。
三是建立聯合預警機制。在勞動行政部門建立大數據運用平臺,整合經信、建設、工商、稅收、銀行、水電、信訪、會計事務所等單位掌握的企業信息,通過定期分析比對,對危困企業發出預警。建議工會組織向工程建設、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委派農民工工資監理,配合勞動行政部門對危困企業重點監控,嚴防“邊清邊欠”。
(棗陽市政協 曲真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