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據統計,房縣“十三五”時期貧困人口為14.64萬人。要確保這些貧困人口2020年如期脫貧,需要市場各環節的參與,更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近年來,該縣按照“全域建站、全面授信、應貸盡貸、政府貼息、風險共擔”原則,深入推進“金融扶貧示范鄉(鎮)、村”創建,逐步解決“銀行惜貸、百姓怕貸、干部包貸”問題,全面提高金融扶貧覆蓋率和產業扶持增長率,加大金融對市場主體、貧困戶扶持力度,扎實推進金融扶貧工作,落實了金融扶貧全覆蓋。8月底,房縣獲湖北省政府“金融扶貧示范縣”授牌。截至11月底,該縣已發放產業扶持貸款2.63億元,落實政府貼息250萬元。該縣在金融扶貧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時,也發現新時期金融實施精準扶貧面對諸多困難,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一、房縣金融精準扶貧存在的“四大難點”:
一是金融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房縣屬國定貧困縣,財政資金有限,農村金融應是扶貧資金的一潭活水。但從全縣金融扶貧投放的力度、額度看,仍存不足。如縣內某家銀行為規避自身風險及受上級銀行考核指標影響,2016年各項存款凈增近2億元,但金融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僅為4800多萬元,存、貸比為36%。
二是沒有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貧供給體系。目前,各金融機構不斷上收基層行的貸款審批權限,有的國有銀行5萬元以上的貸款,都需要二級分行審批;10萬元以上的貸款,都需要一級分行審批;有的基層行,甚至沒有貸款審批權。這種管理體制,不利于金融體制的發展,更不利于精準扶貧貸款的投放。
三是對精準扶貧貸款投放重要性的認識不夠。不少金融機構,認為精準扶貧,是支持、幫扶的“弱勢群體”,工作難度大、獲得利潤少,是出力不討好的工作。為此,存在“靠、等、望、推”的思想,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四是對精準扶貧貸款要求,門檻太高。精準扶貧貸款的主要對象是農戶;額度主要是農戶貸款小額。但目前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在要求農戶貸款過程中,為規避自身風險,都要求農戶貸款時,要進行擔保、抵押。而類似房縣這樣的貧困山區,很多貧困的農民,無擔保、抵押品,從而使部分貧困農戶難以入“門”,造成“貸款難,難貸款”。
二、房縣金融精準扶貧采取的“三大對策”
一是抓好金融扶貧工作,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縣人民銀行、銀監局,要建立健全全縣各金融機構精準扶貧信息平臺和數據庫,對全縣各金融機構的精準扶貧工作,實行動態考核,每季通報。各金融機構要針對中央提出“五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計劃,重點支持“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帶動一批”。
二是構建金融扶貧新格局,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要重點支持好異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農行、工行、建行、郵儲等股份制銀行,要積極延伸“觸角”,實現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的全覆蓋。重點支持全縣特色優勢產業及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農商行要進一步推動小額信貸、農戶聯保,通過“農戶信用評分+信貸”等方式,將大量的資金,投向農村。
三是創新金融扶貧模式,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要充分運用“金融+”思維,將金融機構自身優勢與扶貧政策、財政資金相結合,探索創新扶貧貸款“政府擔保+金融機構+農戶”的杠桿模式、“公司+農戶+信貸”的“產業鏈”模式、“農戶信用評分+信貸”的征信模式、“銀保貸”和“政銀保”的聯動模式,推動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向農村、流向農戶。(湖北房縣政協辦公室 代新成 )
(房縣政協 代新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