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衛生室是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是農村居民享受衛生服務的“第一接觸點”,是整個農村衛生工作的起始點。廣大鄉村醫生對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醫改導致鄉村醫生待遇嚴重下降和養老問題沒有解決,目前出現了年輕醫生不愿進、年老醫生不愿出,鄉村醫生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和解決。
根據調查,醫改前,村衛生室被明確為營利性,業務用房大多是鄉村醫生自建房或租用房,主要經濟收入是藥品加成和醫療服務性收入,加上財政下撥公共衛生經費,全年人平工資待遇達5萬元以上。而改革后,村衛生室被明確為社會公益性、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村辦院管。自2011年8月1日起執行藥品零利潤,其他限制收費,村衛生室主要收入來源于新農合診療費、執行基藥財政補助經費和運行保障經費、公共衛生經費、中藥20%的利潤。2015年秭歸縣兩河口鎮鄉村醫生及新農合下撥經費全年人平24578元,其中包含個人購買養老保險費、公共衛生服務成本費、日常辦公開支等費用,村衛生室醫生實際收入嚴重下降。
由于鄉村醫生工作苦、待遇差且不穩定,大中專醫學生寧可改行外出打工,也不愿當鄉村醫生。加之目前國家沒有具體政策界定村醫身份,老有所養問題沒得到很好解決,養老保障嚴重不足,導致在崗的年輕醫生無法安心扎根農村而流失嚴重。在崗的老醫生因無生活保障政策而不愿退出,一旦退下來生活就沒了著落。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兩條建議:
一是落實鄉村醫生待遇。鄉村醫生的愿望是,政府把他們的待遇納入財政預算,根據他們的工齡、學歷、職稱、執業資格,每月保底基本生活費1000-1500元,加上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工作勞務費、新農合診療費,一名鄉村醫生每月收入達到3000元左右,確保他們能養家糊口。
二是解決鄉村醫生老有所養。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險機制,將鄉村醫生納入社會保險體系,可參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辦法,所需經費由財政和鄉村醫生個人按7:3比例分擔,以確保鄉村醫生老有所養,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年輕醫生愿意進、優秀醫生留得住、老年醫生安心退,深山農民病有所醫。
(鄭家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