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加快發展護理事業,將護理服務內涵與群眾健康需求密切對接起來,是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擴大社會就業、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的新課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30年,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4.7人。
護理工作是衛生計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目前,護理職業發展呈現強勁的市場需求態勢。而“護士荒”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護士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雙重短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護士約占總人口比重的5‰,而我國只有1‰左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挪威每千人擁有護士數量達17.27人,歐盟制定的基本標準為8人以上,而美國和日本分別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我國每千人口護士數僅為2.36人。目前我國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足,醫療機構中的醫護比為1:1.16,遠低于衛生部提出的1:2和國際上1:3的水平。截至2015年底,我國注冊護士總數為324.1萬人(與2010年比較,增長幅度為58%,創歷史新高;2020年將增加至445萬),每千人口護士數是2.36;湖北省注冊護士21.2萬名,每千人口護士數是3.5;武漢市注冊護士3.8萬名,每千人口護士數是3.54,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仍遠低于世界水平。
國外護士退休年齡一般為65歲,我國大多數護士退休年齡是52歲左右,而此年齡段正值技術水平的高峰時段。退休后的護士有的閑賦于家,有的再就職于另一家醫療單位,如民營醫院、保健院、社區醫院、養老院、高校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護理行業呈現“一邊人才緊缺,一邊過早退休”的怪象。與此同時,由于護士人才嚴重短缺,大多數醫療機構在短期內聘用大批正值育齡期的新護士,現其又受累于因二胎政策帶來的護士休假與離職,醫院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不斷更新的護士培訓與招聘。由此可見,目前我國衛生行業一方面由于護士過早退休造成護士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由于新護士短期的大量配置導致嚴重的技術安全隱患,造成醫療護理行業管理混亂的現狀,亟待改進。
發達國家非常注重護士人力資源建設,如英國早有“護士銀行”。目前,我國正在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政策,醫生人力資源數據庫建設正在形成;而護士多點執業,護士人力資源數據庫仍為空白。“十三五”時期,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將推動醫療護理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發生深刻轉變,為優化醫療護理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護理服務效率、改善醫療護理服務體驗、實現科學醫療護理管理創造有利條件。
特此建議建立“護士銀行”,以增加和提高相對護士數量和絕對醫療護理質量,對護理人力資源進行科學的、全面的、高效管理,為規范衛生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依據,以便建立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機制,全面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護理衛生服務體系,完善與促進醫療機構護理服務和家庭護理簽約服務。
(武漢民建會員 顏巧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