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農村社會和諧的需要。
一、新型職業農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遠滿足不了荊州農業對人才的需求。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荊州市現有人口約640多萬,其中農民就有約432萬。據從省市農業部門的數據看,2015年,全市投資250萬元,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105人,市直依托長江大學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71人,其中,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411人,現代青年家庭農場主培訓160人。荊州急需投入更多資金,培訓更多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滿足現實農業發展需要。
(二)一些縣市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他們認為農民教育培訓周期長、見效慢,沒有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擺在重要的位置,工作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一些地方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目前,對農民培訓還存在重復培訓、低水平培訓以及專業設置面較窄等問題,造成培訓與需求脫節,培訓內容大多是“大路貨”,沒有滿足職業農民個性化需求,農民學不到對口實用的東西。
(三)培訓體制尚不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由農業部門牽頭組織,在實際工作中通過招標方式選定培訓機構,但培訓機構在項目、資金、師資、場地等方面缺少統籌安排。政府還有其他部門對農民進行培訓,如人社部門的農民工培訓,培訓沒有很好地形成合力。
(四)培訓機構跟蹤服務能力較弱。有些社會培訓機構由于沒有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自身能力較弱,服務不夠到位,造成跟蹤服務不夠及時,跟蹤服務聯系制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培訓對象遴選工作進度滯后。有些社會培訓機構由于與農民接觸不多,掌握信息不全等種種原因,培訓對象遴選工作難度大,生源組織難,培訓進度滯后,培訓的時效性不高。
二、對策建議
(一)優化培訓管理體制。實行培訓市場化操作,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培訓市場準入制度和專家庫制度;對社會培訓機構的培訓設施、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蹤服務能力等培訓實力進行嚴格考核;對培訓質量、跟蹤服務能力未達標的,取消下一輪項目投標資格。同時,對農民進行培訓的政府部門,應協調一致,步伐同步,把有限的資金,都用在“刀刃”上。
(二)創新培訓對象遴選機制。由于新形勢下外出務工農民居多,可供遴選的農民定會越來越少,可以試行由下而上的遴選形式,即采用先向農民發放培訓意愿書的形式征集培訓信息,對培訓意愿信息分別歸類,從而在各種培訓班開班前確認人選,這樣既解決了培訓對象的遴選難題,又符合培訓對象的現實需求,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實用性和真實性。同時,用優惠的政策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返鄉進行培訓與創業。
(三)科學確定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對象。圍繞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培養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從事農業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職業農民;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培養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職業農民;圍繞發展農村服務業,培養農機手、沼氣工、機防手、農村經紀人、農產品加工等從業人員;圍繞發展區域經濟和地方特色產業,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培養創業農民。當前,可優先選擇農村種養殖大戶、優秀業主、村組干部、打工返鄉戶等具備職業農民潛質且急需從生產型向創業型轉變的農民作為重點培訓對象,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現代職業農民培育步伐。
(四)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創新教育培訓目標,促進農民由培訓技術操作者向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由農業生產主體向農業市場主體轉變。健全教育培訓保障機制,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把學歷教育與實用教育結合、長期教育與短期教育結合、實時教育與急需教育結合、技術教育和創業教育結合,推動農民職業化發展。完善教學培訓形式,采取政府主導培訓、示范戶幫帶培訓、職業學校助推培訓、龍頭企業自主培訓與遠程網絡培訓相結合,短期培訓、中長期培訓和專題講座并舉方式,培訓大批職業農民。
(五)重視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這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渠道的重要舉措,是激發農村青年創造創新活力、吸引農村青年在農村創業興業的重要手段,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采取培育一批、吸引一批、儲備一批的方法,經過培訓指導、創業孵化、認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等系統的培育,在全國形成一支創業能力強、技能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青年農場主隊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六)健全培訓監管制度。農業主管部門要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制定系列相關管理制度,落實專職人員,對培訓項目進行全過程跟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要對培訓資金實行報賬制,嚴格核查每一筆培訓支出,確保資金使用真實、合法、有效。
(荊州市政協常委、民盟荊州市委 舒聞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