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快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促進鐘祥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2016-08-23 16:22:29  
字體大小:【

鐘祥市政協副主席  王曉文    

 

    一、現狀

 

    漢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重要影響區,自北向南貫穿鐘祥全境,全長144公里,流經胡集、郢中、舊口等10個鄉鎮,沿線支流主要有南泉河、蠻河、竹皮河等。區域面積2072平方公里,總人口78.9萬人,耕地面積83萬畝,分別占全市的46.2%,77.2%,67.7%。

鐘祥作為漢江流域的區域性城市,將全力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奮力實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二、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是生態環境壓力與日俱增。南水北調后,漢江水位下降0.6-1m,年徑流量僅362億立方米,處于中低水位運行。堤閘泵站功能削弱,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和農業灌溉受到威脅。合適的越冬育肥場所面積減少,魚類洄游受到影響,漁業產量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過度農業開發和亂采濫建、亂種濫倒,水土沙化、流失嚴重,崩岸嚴重。航運時段減少5個月,航運保證率降低60%,年綜合貨運能力下降到200萬噸。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地膜, 30%-40%的農藥、化肥成分流入漢江,農藥廢棄物、農膜隨意丟棄,面源污染嚴重;規模養殖污染、支流污染日漸加劇。雖然保持Ⅱ類地表水,但納污、自凈能力大幅下降,多次發生 “水華”現象,生態環境風險較大。 

 

    二是生態建設面臨瓶頸制約。對漢江生態建設重視不夠,沒有納入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全民保護漢江、建設漢江的意識不強,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短板。漢江生態建設規劃缺乏全局性、整體性和局域性,各自為陣、各自為戰,全域發展缺乏有效銜接和有機融合。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整體謀劃、全面策劃不夠,漢江生態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產業引領和項目支撐;國家支持、扶持不夠,漢江生態建設缺乏政策性項目扶持和資金支持。

 

    三是發展方式轉變迫在眉睫。工業發展后勁不足,缺乏支撐力、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大企業。農業發展優勢不大,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頭產品。三產發展活力不強,資源整合、產品開發和高效利用不夠。城鄉發展特色不優,漢江與莫愁湖、鏡月湖構成了“一江兩湖”的獨特景觀,成就了鐘祥特有的靈氣和品位,老城區、新城區和南湖、莫愁新區,形成“兩湖四區”組團式發展格局,城鎮化率超過60%。但是,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占位不高、權重不大。

 

    四是生態發展呈現良好契機。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習總書記“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論述,指明了漢江生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國家實施“引江濟漢”等工程、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綠色、富強、幸福、安瀾、暢通漢江,建成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綠色增長極。”戰略,造就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良好機遇。

 

    三、加快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建議

 

    一是著力推進生態規劃。一是堅持科學定位。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確立“荊鐘都市新城、世界養生名城”的發展定位,堅持“五化協同”、“六城同創”,形成以漢江為主軸,以城區為中心,胡集、石牌為副中心的“一帶三點三線”式生態建設和城鄉發展新體系。二是堅持規劃引領。編制漢江生態經濟建設帶總體規劃和環保、農業、水利、文化旅游等四個專項規劃。建立由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評審、市委政府決策“三位一體”的規劃審批機制;查處違規行為,維護公眾利益。三是堅持項目支撐。立足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突出全局性、長遠性、區域性,圍繞漢江生態恢復、保護、發展,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改善,重點策劃、包裝大項目,爭取納入省、國家“十三五”規劃,進行重點支持和扶持。

 

    二是著力推進生態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施中國農谷戰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建設“香稻嘉魚”等高效種養示范基地;著力推進“中國花城”建設,大力發展新興業態,培育三產融合發展新型農業綜合體;推廣大宗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農機作業率85%以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系,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業服務質效。著力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農業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創建農產品安全縣市和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市。二是跨越發展現代工業。做大做強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推進大連機床、仕力科技等項目建設,打造湖北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做優做特食品加工產業,開發養生休閑、生態有機、富硒含磷養生食品,打響世界長壽之鄉品牌;加快推進磷化工和農產品加工產業轉型,支持傳統磷化企業兼并重組、提檔上級,大力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快建設重資產,聚焦裝備制造、長壽食品、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打造裝備制造產業園、長壽食品產業園。三是積極發展新型產業。著力開發清潔能源,建設碾盤山水利樞紐和風力發電項目。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造20平方公里郢中歷史人文旅游區、大洪山山水風情旅游區、紫薇花海風景名勝區、鄉村觀光休閑旅游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支撐,建設高新區、柴湖商貿、胡集磷化、石牌臨港、冷水臨空等物流園,打造省級物流示范基地。

 

    三是著力推進基礎設施。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構建結構優化、設施先進、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完成石牌港、漢江二橋、棗潛高速、荊鐘一級公路、丹陽大道建設,推進冷水機場軍民融合發展,爭取滬漢蓉、襄荊宜高鐵在鐘祥設站,蒙華鐵路、胡豐大橋、柴石大橋立項建設,完善高速、鐵路、水運、航空等交通體系,打造鄂中交通物流節點城市。爭取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管審批,確保城鎮建設順利進行;推進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搭建融資平臺,加強銀企政企合作;推進市場化運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

 

    四是著力推進生態保護。一是實施生態修復四大工程。即:堤防、閘站改造工程。對中直、皇莊、南泉等堤防和竹皮河、西大河等支流堤防進行除險加固,配套改造沿堤涵閘泵站,疏挖灌排渠道,提高防洪排澇能力。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實施河道整治和水系連通工程,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搞好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城鄉綠化達標工程。開展“綠滿鐘祥”和“拆違建綠、拆圍透綠”行動,行政村達到省級綠色示范村標準,90%的鄉鎮成為省級森林城鎮,森林覆蓋率達到3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臨街單位拆墻透綠達到90%以上。搞好鐵路高速、國道省道、河流岸線、旅游景觀走廊等通道綠化,完成縣鄉道綠化,村道綠化80%以上。科學配置植物群落,形成獨具特色的園林景觀。資源開發監控工程。堅持分區分類管理和總量調控,調整和優化資源開發布局和結構。實行綜合評估制度,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域開發礦產資源;關閉年產15萬噸以下磷礦開采企業和年產30萬噸以下建筑石料礦山。磷礦生產量控制在400萬噸,建筑石料總量控制在500萬噸,采礦權總數控制在70家。建設高濃度磷復合肥基地,扶持基礎磷肥生產規模企業發展,培育優勢磷化企業集團,支持沃裕化工、楚鐘磷化、春祥化工和楚鐘新型建材等項目建設。二是落實生態保護四項計劃。即:綠色項目建設計劃。壯大張集林菌結合和客店林葛結合、柴湖萬畝花卉等七大標準化產業示范基地,增強發展實力。依托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實施科技創新,發展壯大食用菌和葛粉產業;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壯大森林旅游產業。壯大壽鄉合作社、浩偉食品等龍頭企業,完善全產業鏈。農業污染治理計劃。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80萬畝,技術普及率達到90%以上;推廣生態有機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廣低毒農藥、生物農藥、無公害農藥、高效低殘留農藥和物理防治技術,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2萬畝,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30萬畝以上,逐步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建立健全農藥廢棄物、農膜管理長效機制,推廣可降解農用地膜。普及農作物低茬收割和快速腐熟還田技術,推廣秸稈“三貯一化”和秸稈養殖技術,建設秸稈基料加工點,使80%的秸稈成為食用菌生產基料。推進秸稈氣化、固化、炭化、液化綜合利用,在牧原養殖公司新建特大型沼氣池1個,大型秸稈沼氣工程5處,秸稈炭氣工程3處,推廣應用生物質氣化爐25000戶,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治污項目建設計劃。加快建設城區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和胡集、石牌等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完善管網建設。采取人工濕地和無動力或微動力處理技術,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篩選200家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治理設施;依托養殖大鎮,建設年產30萬噸有機肥加工項目,建設沼氣池、貯氣柜等設施,有效處理畜禽糞污。加強對重化工、造紙企業的監管,督促涉水重點企業強化技術改造,降低排廢水、廢物、廢氣放總量,防止交叉污染。濕地恢復保護計劃。完善濕地恢復保護機制,恢復濕地植被、恢復動植物棲息地,加強生物資源保護。建設沿江濕地公園,增加城市靚點。

 

    五是著力推進機制建設。一是完善領導機制。市委市政府應當落實主抓領導、工作專班和工作措施,切實開展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人大、政協、主流媒體和專家學者應當多渠道發聲、廣泛呼吁,力爭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省、國家發展戰略,納入省、國家生態建設規劃。二是完善聯動機制。建立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整體聯動機制,開展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規劃研究、項目建設工作,加快跑省進京步伐,力爭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擠進省、國家項目籠子。三是完善推進機制。建立項目和融資機制,積極爭取省、國家資源補償、項目幫扶和各類補助資金,建立漢江生態補償和發展基金,爭取設立漢江生態發展銀行,搭建資金平臺,為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注入強大活力。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全力統籌協調、督辦考評,有效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全面小康、躋身百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