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新問題和新矛盾相繼涌現,上訪問題時有發生,并且出現了一些“越級訪”、“纏訪”、“鬧訪”等不良苗頭,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值得我們深思。
誘發上訪主要原因: 一是改革開放帶來利益結構調整,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很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同時經濟快速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部分人心理嚴重失衡。二是受西方腐朽思想影響,少數人拜金逐利,金錢至上,人情淡薄,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道德良知缺失。三是少數基層干部工作作風不實,領會和執行農村政策有偏差,引導教育群眾不廣泛,宣傳解釋不充分,溝通交流不深入,干群關系不和諧。四是少數群眾平時疏于法律學習,法治觀念淡薄,當個人利益受到影響時,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和集體間的關系,不能以大局為重,不依法依理,蠻橫扯皮,無理鬧事。五是個別地方片面強調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對極少數違法亂紀行為打擊不力,處之于寬,管之于軟,罰之于情,甚者花錢買穩定,息事寧人,導致風不清氣不正,邪氣歪風彌盛。
措施及建議: 一是強責任,把問題落實在基層。要在廣大基層全面推行信訪首問責任制和公開承諾制,切實提高初次信訪的一次辦結率和就地穩定率,采取有力措施,盡量避免越級上訪、重復上訪、集體上訪、尤其是赴省進京上訪事件的發生。我們要按照“分級負責、歸口辦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層層落實責任制,明確處理信訪問題的責任主體,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把群眾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在基層。二是早預防,充分發揮“報警器”作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那些群眾雖然未反映,但有可能隨著形勢的變化引發矛盾甚至群體性事件的問題,應堅持做到未雨綢繆,心中有數,立足早發現、早處理,及時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一方面,要增強民主意識,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要見微知著,強化矛盾排查機制,按照“排查得早、發現得了、控制得住、解決得好”的原則,認真組織開展定期排查、集中排查、專項排查,做到排查、防范、梳理、分析、調處、化解、穩控相結合,做到超前介入、超前穩控和超前化解。三是求實效,及時妥善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深入實際,掌握實情。對群眾的初信初訪,要引起高度重視,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研判分析,取得第一手資料,對矛盾的實質及時做出全面客觀的判斷。要明確責任,分級負責。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群眾反映的每一個問題,都要堅持首問負責制,實施接訪單位全程負責,直至問題徹底解決;要講究工作方法。要加大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既要文明熱情、耐心細致地宣傳政策法規,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又要堅持原則、把握尺度,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發新的矛盾。四是抓規范,積極推動依法信訪。一要加強對信訪群眾的教育引導。我們信訪工作人員要通過開展《信訪條例》宣傳和法制教育,引導群眾正確看待改革過程中利益格局的調整,正確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自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二要依法維護信訪秩序。對那些不依法信訪、無理取鬧的上訪人,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進行批評教育,積極推動依法信訪秩序,引導其依法解決個人訴求,對個別纏訪鬧訪的嚴厲依法打擊。五是重溝通,帶著感情做工作。要堅持做到“三心”。首先要有耐心。要相信絕大多數群眾,無論群眾一時的情緒多么激動,群眾一時的言語多么尖銳,我們都要以平和的心態,做好耐心的安撫勸導工作,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次要有恒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只要有道理、符合政策,無論有多大的阻力、多大的困難,也要想方設法為其解決,要讓群眾看到我們為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具體努力;第三要做到有真心。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充分考慮群眾的難處,在具體生活、生產上給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總而言之,要堅持帶著感情做好工作,真正做到把辦理群眾來信、接待群眾來訪的過程,變成疏導群眾情緒的過程,變成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過程,變成密切聯系群眾的過程。
(秭歸縣政協 鄭之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