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應當著力解決在校學生的“社會不適應癥”問題

2016-07-27 17:18:45  
字體大小:【

 

    當前,大多數在校學生存在“社會不適應癥”問題,他們走向社會、走進職場,必須“一切從頭再來”:社會知識靠自學、職場經驗靠積累、為人處世靠摸索。即使適應能力較強,也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磨合期”,才能實現由在校學生向社會成員的轉變。這一問題嚴重制約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和快速成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解決。

 

    一、在校學生“社會不適應癥”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教育缺乏。絕大多數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注重子女文化知識學習,關注子女考試成績升降,忽視子女社會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他們視子女為掌上明珠,中小學時代,衣食住行由父母包辦,子女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心只讀圣賢書”;大學時期,父母只是負責經濟上的“保障供給”,對子女的求知、成才已是“鞭長莫及”,只能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二是學校教育缺失。中小學時期,中考、高考成為學校教育的指揮棒,成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晴雨表”。素質教育喊在口上,不能落實到實踐中。由于活動載體不健全、設施不完備,加之安全等因素的制約,中小學生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無保障。大學時期,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不牢固,教授、導師做學問、搞研究,很少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導致學生中的不良思維、不良習氣滋生蔓延。

 

    三是社會教育缺位。在校學生是社會的一份子,是社會組成的重要群體,社會教育理應成為對在校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載體。但是,在現實的社會教育、社會管理中,沒有重視對在校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將在校學生作為其主要對象,沒有建設適合在校學生身心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和陣地,更沒有建立在校學生的社會綜合評價體系,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基本處于脫節狀態。

 

    二、解決在校學生“社會不適應癥”的建議

 

    應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搞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大合唱,著力解決在校學生的“社會不適應癥”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要“跟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解決在校學生的“社會不適應癥”問題,其父母責無旁貸。首先,應當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按照力所能及的原則,引導孩子自我管理事務,父母不能越俎代庖。其次,應當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引導孩子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能夠明辨是非、分清善惡,能夠堅持正義、棄惡向善。第三,應當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應當引導孩子充分認識社會、積極適應社會、主動融入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學校教育要“進位”。學校是教育培養學生的主陣地,因此,解決在校學生的“社會不適應癥”問題,學校義不容辭。首先,學校應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天職,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合格人才。其次,學校應當加強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學生會、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并組織開展有效活動。第三,應當組織在校學生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錘煉思想、啟迪智慧、培養能力。

 

    三是社會教育要“補位”。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是在校學生的人生趨勢,因此,社會教育是解決在校學生“社會不適應癥”問題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加大學校周邊環境整治力度,綜合治理交通、衛生等秩序,全面規范網吧、攤點等問題,為在校學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要認真組織開展模范人物進校園、法制教育進課堂等活動,切實加強正面引導。第三,要倡導公平正義,堅持祛惡揚善,切實完善社會管理,營造良好氛圍,為在校學生鋪就人生坦途。

 

    四是綜合治理要“占位”。解決在校學生的“社會不適應癥”問題,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通力配合。首先,應當建立完善綜合治理體系。應當健全組織,落實專班,完善機構,使關心下一代工作成為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其次,應當全面開展綜合治理行動。要把解決在校學生“社會不適應癥”問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認真制定行動計劃,落實行動方案和措施,全力推進。第三,應當加強部門協作。教育、公安、司法、共青團、婦聯等部門應當通力協作,共同推進。

 

(鐘祥市政協  武永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