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實行了“科技特派員下鄉”制度,動員科技人員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下鄉,引導帶動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該制度也得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的肯定。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各地“科技特派員下鄉”實現了科技與“三農”的“無縫對接”,通過“科技特派員下鄉”示范作用,推動農村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在微觀上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內在的動力。
但是,通過我們政協委員一線調研發現,部分地區“科技特派員下鄉”中依然存在“下不去”“呆不住”“干不好”現象。主要問題如下:一是涉農類專業的科技特派員短缺,知識陳舊,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二是缺乏組織,系統開發不到位,無法滿足互聯網+農業、金融業等現代農村生活經營的需要。三是認知缺位,個別領導同志把“科技特派員下鄉”和“三農”問題割裂開來,認為是當地政府“顯政績”的工程,致使其忽視對農村帶頭人培養。
對策與建議:
第一,轉變觀念,凝聚技術團隊力量,保證“科技特派員下鄉”的順利進行。要重點解決領導觀念的轉變,主要的途徑是領導層本身要強化與科研院校的溝通與聯系,自我學習,盡快變外行為內行。同時,今后在配備“科技特派員下鄉”隊伍人員時,要有計劃地選聘一部分正規院校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精英,構成技術團隊,共同為三農產業發展服好務。
第二,全面培訓,培養致富帶頭人,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重點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技術人才和能夠自主創業的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科技致富的帶頭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讓農民從“科技特派員下鄉”改革中有更多收益。如: “蘭教授” 通訊錄上的1000多個聯系人,有600多人是農民兄弟其中,在蘭偉的幫助下,劉磊栽培的軟籽石榴每畝增產300多公斤、增收2400余元。類似例子很多,“蘭教授”堅持11年義務為農,分文不取。(安徽阜陽師范學院副教授蘭偉:“把農民朋友圈做大”《經濟日報》)
第三,加快“互聯網+”推動產業升級,滿足客戶多樣化、多層次的農副產品需求?!翱萍继嘏蓡T下鄉”制度被認為是對中國農村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改變,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科技特派員下鄉”也應針對電子商務對“三農”產品的市場服務需求和自身業務特點,整合資源,填補多項業務空白,用好業內創新領先者的“互聯網+”工具,降低創新的門檻,提高效率。比如:通過互聯網把農民商品賣好,線上銷售保市場,為產業富民戰略的順利實施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協委員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