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竹溪縣政協調研組在縣政協副主席馮詩貴帶領下,就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這一專題,采取集中座談、個別走訪、專班調查等方法,深入城關鎮的部分村組實地調查,走訪座談了縣農辦、縣旅游局及城關鎮縣直幫聯單位和部分村組干部群眾,認真聽取了相關單位和不同座談對象對產業扶貧的建議。
一、產業扶貧成效明顯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站在政治與全局高度來認識與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管長遠的措施來抓,產業扶貧取得明顯成效。據初步統計,縣委實施“精準扶貧整縣推進”戰略以來,全縣通過發展扶貧產業帶動2780戶貧困戶9698人,實現了增收脫貧;扶持引導8195戶貧困戶23051人,發展了產業增收項目。一是扶貧特色產業基地已形成規模。如茶葉、核桃、中藥材、魔芋、養殖、蔬菜等產業品種,都已建成一定規模,為特色產業發展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產業鏈條延伸有新突破。如茶葉深加工、中藥材飲片加工、魔芋系列加工、貢米精加工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增值均取得突破。三是探索建立了多種產業扶貧模式。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先后探索了金融扶貧、眾籌扶貧、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新模式,為產業扶貧增添了新活力,開辟了新路徑。如此次實地調查竹溪縣浪谷細雨農貿有限公司,在發展設施蔬菜產業中,通過流轉承包土地、免費指導蔬菜種植技術、吸納貧困戶就近務工增收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提高了產業扶貧功效,2015年帶動38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萬余元。四是新的發展平臺正式起步運行。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銷售合作平臺,鄂渝陜特色農產品展銷平臺,利用互聯網搭建的電商銷售平臺等,目前發展態勢良好。五是制定完善了較為科學的產業扶貧規劃,建立了比較有效的產業發展扶持激勵政策。縣、鄉、村、戶產業扶貧規劃已經明確,支持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已經出臺,為產業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二、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部分貧困對象產業發展信心不足。因受農業生產自身、市場變化、以往產業項目效益偏低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貧困對象自身發展動力與信心不穩,心中無數,持觀望搖擺狀態,影響產業規劃落地。
二是產業配套服務體系不完善。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力量嚴重缺乏,難以為貧困對象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服務,“怎么種、種不好、賣價低”的問題與困難十分突出。同時,部分產業基地存在重建輕管,跟進服務措施難到位的現象,造成部分產業“有基地、有規模、無收益”,群眾對此有困惑、有疑慮。
三是貧困對象自身產業發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現是青壯年外出務工多,不愿種地、不會種地的現象突出,留守勞動力普通文化素質低,接受新技術能力差,自身投入能力弱,自然災害與市場風險大的潛在隱憂突出。
四是產業效益難以提高的問題突出。一方面是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少,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增值有限;多數農民合作社銷售、加工、運銷、儲藏服務能力滯后,輻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是銷售渠道傳統而單一,好產品難有好價錢、好收益。
三、主要建議
(一)更加注重解決好分村到戶產業發展規劃與總體產業發展布局規劃的關系。縣委、縣政府從全縣發展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農戶生產傳統與實際出發,確立全縣總體產業發展突出茶葉、核桃、中藥材、魔芋、養殖五大產業骨干品種,并根據地理特征、資源狀況、產業基礎,確立了國道沿線、中部鄉鎮、南部山區三大區域主導產業布局。總體產業布局規劃貼近實際,發展前景廣闊,得到全縣上下的認可。建議分村到戶產業扶貧規劃與全縣產業布局規劃緊密對接,形成規模化發展優勢,便于集中人力、財力發展壯大骨干產業品種,提高產業效益。分戶產業規劃堅持因地制宜,分戶施策,充分考慮貧困戶的意愿、勞動能力、投入水平、土地資源等條件,合理確定產業品種與規模,細化措施盡快促使到戶規劃落地起步,逐步發展壯大。
(二)更加注重解決好質量、產量與銷量的關系。建議分村到戶推進產業扶貧工作中,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質量是生命、產量是基礎、銷量是關鍵”的發展理念,打好綠色、安全品牌,這既是全縣自然資源環境的優勢與潛力,更是適應供給側改革的市場需要。特色產品突出其它地方無法比擬的內在品質特征;種養方式方法上突出自然與傳統地方特質,彰顯綠色、安全、優良品質。以質量打開市場,配套跟進暢通產品銷售渠道工作措施,加強產品銷售平臺建設,著力建設穩定的市場銷售渠道,并隨著市場的拓展,按市場需求變化穩步擴大產量,有計劃實現銷量的擴張,實現扶貧產業收益增長。
(三)更加注重解決好生產、加工、銷售配套關系。建議推進產業扶貧工作中, 建設好三支隊伍。一是種養生產環節技術服務隊伍,以農技人員、能人大戶、本土人才為基礎,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采取“送出去、請進來、陣地短期培訓、現場觀摩指導”等多種途徑,建設一支生產技術服務骨干力量隊伍。二是以現有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依托,運用政策激勵手段,逐步建立一支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隊伍,利用利益導向促進加工企業與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解決農產品加工增值問題,讓貧困戶產品在產業鏈延伸中增收。三是以鄂渝陜農產品交易中心平臺、農民合作社銷售平臺、農村電商平臺為骨架,逐步建立一支適應市場能力強、掌握先進營銷手段的多層次全覆蓋的專業銷售隊伍,著力解決農產品最終變成貧困戶現金收入的問題。
(四)更加注重解決好分戶經營與合作闖市場的關系。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明顯的生產組織優勢和經濟帶動優勢,通過對內服務、對外經營,可以減少生產盲目性,有利于組織農戶抱團闖市場。一是建議進一步廣泛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找準產業扶貧“藥引子”,通過能人帶動與服務,將分戶經營的小農經濟嵌入產業化鏈條,讓貧困戶成為產業工人,收獲土地流轉租金和務工收入;二是對于產業方向明確、覆蓋農戶廣、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在人才隊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補貼、財政支農項目扶持等方面,進一步細化完善扶貧政策,給予更大傾斜支持;三是引導推動合作社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貧困戶+合作社+加工企業”扶貧產業模式更加穩固,建立合理利益聯結與分配機制,讓三方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發揮產業增收扶貧功效。
(五)更加注重解決好鄉村旅游與產業扶貧的關系。充分利用綠色生態和產業優勢,將鄉村旅游扶貧與易地扶貧搬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三廊建設”結合起來,大力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一是完善鄉村旅游扶貧規劃,在執行中做到因地制宜、依山就勢、保持鄉土田園自然風光與地方特色鄉情風貌。二是堅持融合發展,按照“鄉村即景區,山水即景觀,農活即體驗”的理念,對鄉鎮和重點村進行地域文化挖掘、民居村落改造包裝,推進生態文明、精準扶貧、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建設一批新型旅游鄉鎮。三是堅持創新發展,建設一批集山水觀光、花卉欣賞于一體的新型景區。推行“公司+村委會+農戶”、“鄉村旅游合作社”等新興模式,把企業、市場、農戶、游客連接起來,努力發揮鄉村旅游產業增收扶貧功能。
(竹溪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