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的重點在農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戰(zhàn)場在農村,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的難點在于打贏精準脫貧、精準扶貧的攻堅戰(zhàn)。
我們在扶貧入戶調查中發(fā)現有許多年輕力壯且有一定知識的農民都紛紛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弱、病、殘的人留守在家,在這種新形勢下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就面臨著新的困難,主要表現為精準扶貧的輸血造血措施既有錢又有項目,但卻缺乏勞動力配合;干部進村入戶卻無法聯系扶貧對象,且大部分扶貧對象只剩下老弱病殘在家而無法將項目實施下去;貧困戶自我發(fā)展能力差,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風險能力差。破解這些難題,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從基礎設施落后破題,聚焦發(fā)力。堅持實行“山、水、林、田、路、宅”綜合治理。一是大力實施貧困鄉(xiāng)村公路改造工程,優(yōu)先建設“扶貧路”、打通“斷頭路”,進一步完善農村路網結構,提升通暢通行能力。二是緊扣農村安全飲水、電網改造、危房改造等工程,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力破解貧困村發(fā)展難點問題。三是在產業(yè)發(fā)展上要結合資源稟賦、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等合理布局,堅持產業(yè)驅動,不斷增強扶貧開發(fā)的“造血”功能和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二、要在結對幫扶上創(chuàng)新,多措并舉。把“一對一”的幫扶與“貧富結合幫扶”的辦法相結合,在建立黨員干部幫扶,開展精準扶貧對象“結窮親、一幫一”幫扶活動的基礎上,把村里的貧困戶與富裕戶進行組合,形成富人幫窮人,富人激窮人的格局,幫扶部門可以把項目及項目資金投入到這個組合里,落實責任人,由富裕戶帶動貧困戶實施項目,打破以往單一的資金或物質資助,有效發(fā)揮村里的優(yōu)勢資源,把村里的優(yōu)勢資源整合到扶貧工作當中去。
三、要將扶貧與扶智結合,雙管齊下。切實把農村科技人才培養(yǎng)與培訓貫穿到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過程,扶貧不能忘了扶智。如果村民的科技文化知識沒有得到提高,脫了貧的農戶也有可能返貧。因此,把農民的素質培養(yǎng)和技術培訓要貫穿到精準扶貧的全過程,既要引導他們抓好項目落實,又要不斷地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做到雙管齊下。
四、政策扶持分類施策,精準到位。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的準確識別并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脫貧門路、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等,使所有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在扶持項目的選擇上,要結合當地實際和貧困戶意愿,分類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安排養(yǎng)殖業(yè)、種植業(yè)等增收致富項目;對需要改善居住環(huán)境的貧困戶,實施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等弱勢群體實行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五、要落實責任主體,強化考核。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系于精準,成敗關鍵的關鍵在于各級黨組織。要建立和完善縣市負總責,落實鄉(xiāng)鎮(zhèn)主體責任、村“兩委”直接責任、部門包扶責任、貧困戶的脫貧責任。目標和責任一經確定,就要一定幾年不變,不脫貧不脫勺,不達目標不罷休。強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管理,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重點工作常態(tài)化督查考核范圍。堅持“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報”、“一年一考核”,實行最嚴格的督查考核問責,將脫貧攻堅成效作為考核各地各單位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完善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同時更要注重調動貧困對象的積極性,扶貧也要先扶志,要教育其先樹立自強自立的精神,使他們自已有想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和緊迫感。在此基礎落實“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精準識別,制定路徑、精準管理、精準幫扶,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村民真正得到實惠。與貧困戶深度對接,要充分發(fā)揮貧困戶的原創(chuàng)性,凝聚貧困戶的共識。
(秭歸縣政協 許克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