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精準扶貧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步驟和舉措。但是,當前農村地區貧困問題的面是比較大的,以鄂西山區興山縣為例,處于國家貧困標準的絕對貧困人口2.6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5%,加上相對貧困人口將超過30%,精準扶貧迫在眉睫,
任務繁重。農村貧困人口多、面大的原因很多,但在鄂西山區地區,主要有四大突出問題,直接影響精準扶貧工作的整體推進,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自然條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貧困地區多是山區,山高坡陡,土地條件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吃水靠挑、出門靠走、運輸靠背、種地靠挖仍是普遍現象。
二、科技運用水平落后,勞動者素質較低。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達1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5%,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留守農村耕種一畝三分地的人口以老人、婦女為主體,耕地的勞動力少了,勞動者的素質越來越低,導致運用科技的能力低下,勞動生產率低,經濟發展水平跟不上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
三、公共資源配置不均,思想病態嚴重。農村人口眾多,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配置偏離,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能力有限,加上針對農村的政策性投入的有限性和短期性,造成眾多的農村人口接受的教育有限,導致思想病態嚴重,經濟生活中的心理失衡,文化生活中的心理空虛,社會生活中的心理焦慮,惰性和依賴性嚴重,仇富、仇官、仇基層組織的心理泛濫,不主動接受新知識,不愿意利用新技術,致使貧困人口靠自身發展經濟、改變自身面貌的主動性差。
四、農村經濟發展慢,基層組織建設受牽。因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過度,政策投入偏離,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過低,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愈演愈烈,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選擇外出務工,造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嚴重受到牽累。村干部待遇低,黨員年齡結構失衡,發展黨員難,村黨組織、村委會組成人員選配難,有頭腦、有知識、有能力的人不愿在家務農,不愿參加競選。導致基層組織組成人員知識少,能力低,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意識和商品意識,缺乏法治觀念,這種軟弱的基層組織與戰斗堡壘作用極不匹配,更談不上帶領群眾發家致富。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把精準扶貧引向深入,推動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立足發現和尋求利用農村地區的優勢和資源,正視農村地區的環境和現狀,把目光投向可能性上。應該把重點放在注重政策投入的重點性和長期性上,要把農村當城市一樣建,一樣管,在政策、資金投入上把重點放到農村地區,引導社會資金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投入規模,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向農村地區傾斜。
第一、增加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是增加對農村吃水難、用電質量差、出門路難行、土坯房居住不安全以及農田水利設施落后等問題的投入,從根本上解決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二、增加投入,解決公共資源不足問題。重點是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基礎設施設備的投入,通過制定政策,鼓勵引導教師、醫護人員到農村貧困地區,提高師資、醫資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和醫護能力,實現幼有所托、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解決貧困人口的后顧之憂。
第三、增加投入,扶強基層組織。農村地區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直接原因是農村有為的人不愿當領頭人,根本原因是村干部待遇低的問題。提高村干部待遇,吸引大量有能力的人參加組織。
第四、增加投入,扶持發展產業。為貧困人員提供信息指導,比如通過網絡、互聯網+,提供市場行情,提供銷售平臺;為貧困人口脫貧提供產業支撐,比如通過投入農機具、良種、良法等,減少投資成本,增加產出率,增加產量,增加收入。
(興山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