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建筑行業奮斗了幾十個春秋,由衷地感到,新洲建筑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充分展示了建筑人永不言棄、頑強拼搏的精神。在弘揚這種精神的同時,我也深切地體會到,在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特殊關鍵時期,建筑業發展比以往更艱難,有一種迷路式的困惑。從我調查了解到的情況看,當前武漢市新洲區建筑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建筑產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在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大項目、好項目基本被一些“中字號”的企業壟斷,由于建筑業門檻不高,全區建筑企業在其他項目競爭中也不具備絕對優勢,一個基本的現實就是,項目工程難接,接到的項目工程往往利潤薄、風險又大。
二是資金來源不足。現在的工程項目條件都很苛刻,帶資墊資已經是常態,沒有錢就接不到活;另外,不是每個人都有實力,即使有實力的老板,遇到前景不明朗的工程項目,一生的打拼有可能都“倒貼”進去。所以,必須要有強大的資金作為后盾。目前的途徑主要是靠公司融資接“活路”,成本也比較高,壓力很大,迫切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三是建筑產業的發展跟不上形勢。眾所周知,我們靠“一把泥刀”闖到了今天,確實不容易,但還局限于一個傳統建筑的范疇,很多項目我們做不了,比如家門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問津書院的修復等仿古建筑,在建筑產業化生產方式變革中,我們還是一片空白,打的還是“人海戰”。與現代企業管理還存在較大差距。
此外,還有一些我們自身的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企業的形象。比如,賭博的問題,高消費的問題。
讓我們尤為振奮的是,建筑產業發展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今年11月26日,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召開了建筑業轉型升級大會,不僅為建筑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超常規支持、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的舉措,是深謀遠慮、求真務實之舉。區委的決策讓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借此機會,我提幾點建議。
一是讓建筑企業更多地參與到新洲的建設中來。我們從《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十三五時期,是新洲大建設、大發展的時期,城、鎮、村建設將掀起高潮,重大項目集中入駐,在這方面,我們建議區委、區政府建立一個綜合平臺,推進信息集中共享,以便我們能夠早知曉本地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同等條件下讓我們本土企業平等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
二是支持建筑企業提高融資能力。充分發揮建筑業協會的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幫助企業聯合資金量充足的公司,聯合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充分探索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不斷開發建筑工程項目,解決企業燃眉之急。
三是打造一批現代管理者。把建筑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讓他們成為企業經營、項目管理的行家熟手,早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同時,讓他們做有心人,主動熟悉宏觀政策走向、產業發展趨勢、前沿高端引領技術和行業最新動態,讓企業走得更遠。
四是加強企業誠信建設。我區2家特級資質建筑企業、56家一級企業中,7家建筑企業連續9年位列全省建筑企業20強,新八、新七連續4年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靠的就是誠信。要把企業誠信納入誠信新洲建設的重要內容,讓誠信為企業插上發展騰飛的翅膀。
五是關心關注建筑人。建議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對知名企業的宣傳,在省級文明單位、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動模范等榮譽方面,向有作為、有貢獻、有社會責任感、有好口碑的建筑企業傾斜;各部門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企業也要信守承諾,肩負社會責任,努力多作貢獻。
六是支持企業拓寬經營領域。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實施,未來二三十年建筑業仍是經濟發展有力的增長點。要在拓寬經營領域方面著力,按照“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來打造;同時,不斷涉足新的領域,以便于我們把 “新洲建筑”的品牌打造的更新,將“新洲建筑”名片擦得更亮!
七是著力提升建筑人形象。繼續提倡創業初期那種不怕苦和累、不畏艱與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釘子精神和吃苦精神。向一切有損身心健康、有損企業形象的不良習俗宣戰,練好內功,提升內部管理能力。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夏銀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