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歷史與文明的見證,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新洲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風淳樸,孕育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孔子問津傳說、牌子鑼鼓、劉氏正骨術、江家良心稱等一批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被列入省市級非遺名錄。
目前,武漢市新洲區建立了25個區級“非遺”名錄,其中15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名錄,傳統音樂《牌子鑼鼓》,民俗《舊街花朝節》、傳統美術《竹雕》3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名錄,并編輯出版了《花朝風情》、《問津傳說》、《新洲民間故事》等“非遺”項目專著。我區“非遺”保護工作在武漢市處于較領先的地位,但是,尚無一項“非遺”列入國家級的“非遺”名錄,這與我區既是文化大區,又是文化強區之地位極不相稱。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足。雖然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宣傳,但仍存在不盡人意之處,人們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哪些項目屬于非遺范疇;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認識,關注和參與也不夠;部分傳承人對自己所保存的文字資料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對帶徒傳藝、創新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十分欠缺。
(二)專業隊伍人才缺乏。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于2006年,組織機構還不健全,缺少一支挖掘、整理、研究的專業人才隊伍。目前專業從事此項工作的只有3人,每個街鎮文化館1人兼職從事此項工作,遠遠不能滿足全區的“非遺”文化項目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的需要。
(三)保護經費捉襟見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整理、申報研究和傳承展示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雖然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但每年僅僅10萬元。開展保護工作所需技術裝備、“非遺”專題片的拍攝要資金;對一些有潛力推廣產業的“非遺”,缺少經費扶持;代表性傳承人多為民間藝人,無固定收入,一經申報命名后,缺少對其個人的經費補助。
(四)藝術傳承后繼乏人。我區“非遺”項目多在民間,依靠口傳身授方式繼承,而大多數的項目無法產生經濟效益或是經濟效益不高,致使年輕人不愿入門學藝,而民間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且日漸凋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困境。如江家良心稱的傳承人江玉珍、江遠斌年歲已高,其子女無一人從事制秤的工作。
(五)高端項目尚待挖掘。我區“非遺”項目數量不少,但能沖刺省級乃至國家級的較少,多半“非遺”項目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個性不夠鮮明,影響力大的項目少,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建議和對策
(一)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在“政策”上做文章。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要高度重視,把保護和開發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發展我區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臺保護和傳承的有關制度政策。加大“非遺”宣傳,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使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更多地了解新洲豐富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其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保護的責任感,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愛護并積極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非遺”傳承力量,在“人”上做文章。加強隊伍建設,增加專業團隊力量,舉辦普查工作培訓班、推薦專業骨干到有關部門學習等,建立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隊伍。在社會上征志愿者,讓他們加入到挖掘、整理、傳承“非遺”的隊伍中。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工作和相關人才的保障工作,使人才培訓注入新活力、新元素、新能量。
(三)加大“非遺”經費投入,在“財”上做文章。加大“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經費預算,保障重點文化遺產經費投入。本著“財政投入為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籌集”原則,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鼓勵社會贊助,吸納民間資本,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基金,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社會化運作。加大對有影響力、有特色的項目的投入,爭取使其錄入國家級名錄。
(四)深挖“非遺”文化內潛,在“產業”上做文章。深入挖掘非遺內潛,在保護的同時,樹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開發一批“非遺”產業,如竹雕、硯雕、木雕等,蘊藏著產業發展潛能,應給予政策支持,將其打造成特色產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經濟相融合,可打造“問津”旅游文化;對已有“非遺”產業給予特殊的力度扶持。如“劉氏正骨術”的傳承人已擴大投入、創辦了“武漢文昌中醫骨傷醫院”,這對擴大影響、擦亮品牌、服務患者、帶動就業、宣傳弘揚“懸壺濟世”精神、凸顯鄂東祖傳秘方之神奇,都起到了較好的保護傳承作用。希望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一如既往給予關注厚愛和最大力度的扶持,以資助其做成新洲乃至武漢和鄂東地區的特色品牌。
總之,要通過各種方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接,以此來擴大影響力,增強吸引力,以便將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一張展現新洲的亮麗名片。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民進新洲區工委委員 汪少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