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政協2015年度常委會工作安排,市政協副主席劉亞林帶領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經外事委員會委員以及工商組、城建科技組等委員于2015年12月15日下午,先后深入到我市舊城區勝利路濱江碼頭、濱江大道南段改造及濱江走廊建設工程現場、花園路與交通路交匯口、城南污水處理廠、環五路以及老河口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務中心等地,就老城區標準化改造、新城區功能配套及智慧老河口建設情況工作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三個不平衡”,承載能力不強。調查中發現:城鄉之間、新老之間、上下之間基礎設施不平衡的問題。比如:老城區地下管網混亂,至今未完成綜合管網的普查和規劃設計工作,各種管線埋設凌亂、隨改隨挖,排水系統為雨污混流,集中供熱也無法實現,給水管網老化無法加壓;老城區現有道路擴寬難度大,交通承載率較低,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車輛通行需求;再者老城區停車空間嚴重不足,致使車輛亂停亂放影響市容。新城區在道路建設時,各種管網基本配套,尚有部分需與周邊建設時序相應的管網暫未實施。
(二)業態分布亂,管理到位難的問題。主要是規劃落實到位難、市場監管到位難(工程報建和排污管理)、城市管理到位難。城市管理難度較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老城區一些沿街店面檔次參差不齊,行業劃分不清晰,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一些老舊企業廠房、辦公樓、等土地閑置,建筑破損不堪,影響城市形象的提升。在城市創衛中,設立的臨時疏導點緩解流動攤點,不利于后期和長久管理,原因是占用了城市道路和停車空間,雖然規整了,但是喪失了原有的功能,造成其他的不便。新城區由于開發時間較短,三產服務行業較少,商業氛圍不濃,商業區分布也沒有明確劃分,商鋪經營隨意性比較強,需要盡快規范
(三)智慧城市存在四大通病,待跨“最后一公里”。 一是項目流程不優。突出表現在我市地信公司2015年初公司管理模式變革后,人員流動頻,項目實施進程受到影響;通過政務中心和部門確認的69項便民服務事項,群眾反映較為繁雜,不夠清晰,辦事耗時費力,需要進一步優化、簡化。二是相互配合不緊。智慧城管和網格化社管平臺上線培訓工作已完成,手機終端已配備,但網格員未按照劃分的網格上報信息,各有關部門認識不到位、配合不緊密。三是應用水平不高。突出表現在各地各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廣大市民還沒有形成通過網絡、傳輸終端、應用軟件辦事的慣性思維,特別是一些行政審批部門,只相信紙張不相信數據,讓老百姓來回跑了很多冤枉路,背離了信息化建設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初衷。四是隊伍建設需要加強。市數字城市管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任務由建設管理轉向應用管理與指導服務,現有職能、職責和人員配置亟需調整。
三、推進新老城區協調發展與智慧老河口的建議
(一)科學規劃,適時配套建設,促進“新”“老”融合。要充分發揮規劃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以一流的規劃促進城市科學發展。充分利用“十三五”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機會,加快推進“小漢口”經濟走廊的發展,著重解決“新”“老”城區防水排澇規劃、水系整治(引水入城)規劃、天然氣專項規劃、工業園區供熱規劃、公共管廊建設規劃和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等重要內容,并根據本市城市發展實際需要,編制地下綜合管網專項規劃和城市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特別是老城區),適時配套建設老城區基礎設施,增強老城區的承載能力,使新老城區生命線工程同步。
(二)改善環境,均衡資源配置,堅持“新”“老”并重。老河口新城在城市骨架拉開后,以政府推動,借助外部力量使新城建設迅速,但短期內人氣不足,而老城區布局擁擠,缺乏足夠的開敞空間,使得在今后一段時間應合理配置資源,使新老城區并重發展。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做好老城區內部區域環境改造。通過拆遷獲得一部分城市建設用地,建設公共廣場、街頭綠地;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提升老城區環境。二是圍繞城建計劃實施,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重點推進碼頭文化公園(老年大學)建設,啟動化工路、秋豐路道路改造工程建設,啟動李家溝污水預處理廠及城北部分截污主干管建設,啟動仙鶴社區污水提升泵站建設及陳埠工業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大明渠直排漢江截污工程,加快漢口路市政化改造一期工程并啟動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城南排洪治理工程,完成光化大道及環五路供水主管線鋪設工程,啟動城北供水主管線鋪設工程。三是圍繞群眾最迫切愿望,進一步提高公用事業便民服務水平和能力。包括老城區“三無小區”改造、背街小巷維修、路燈安裝、部分居民小區低壓區供水、改造、龍虎溝、護城河清淤等。
(三)規范業態,強化城市管理,實現以“老”促“新”。堅持新老城區同步發展,一手抓老城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城人氣聚集。抓緊制定服務業規劃,規范業態,形成集聚效應,特別是要推進企業改制,化解城建系統遺留包袱及難題;發展水務建設管理公司,擴大供水面,整合資源,合理分區,市場融資,理順管理體制,全面提高供水服務能力和水平;發展完善政府投資工程監管中心,積極探索項目代建新模式;積極推進市政管養體制改革,增強市政公司市場競爭力;積極引進供熱、污水處理等市政基礎建設市場主體,用改革的辦法完善市政服務功能。同時要強化人員素質提升,啟動數字化監管,提高現代化、科學化管理水平。
(四)盤活資源,推進智慧城市管理投入多元化與整合力量,形成職責明晰、緊密協同的智慧城市管理體系。一是夯實網絡基礎設施。要督促各地各部門和所有公共服務單位接入電子政務外網,實現全覆蓋;引入市場資本,加快推進重點場所和單位無線WIFI全覆蓋。二是健全完善數據。在現有人口、法人、宏觀經濟、建筑物、基礎信息等五個基礎數據庫及統計、氣象、規劃、社管、城管等五個專題數據庫的基礎上,由市數字城市管理服務中心牽頭,進一步加快基礎信息的采集、更新,同時,各部門按照上級要求建立土地、農經、地理國情、地下管線等數據庫,并匯交到數據中心,實現資源共享。此外,民政、公安、房產、林業、衛生、水、電、氣、環保等多部門的數據要在線交換、更新,形成全息城市一張圖。三是創新建設、運管模式。搶抓智慧湖北建設的新機遇,堅持PPP的模,選擇資金、技術實力強大的公司參與建設,疏理建設內容、制定推進路線圖,加快智慧老河口建設。四是加快制度建設。要盡快出臺《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智慧老河口建設的實施方案》和《智慧老河口三年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市數字城市管理服務中心要抓緊制定與之配套的智慧城市管理考核辦法、網格員考核辦法、參與處置部門考核辦法,充分征求意見后,付諸實施。
(老河口市政協委員 張香玉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