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來臨,筆者走進村灣了解到,農村運用傳統方式取暖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有的備用柴火,有的購買煤炭,還有的私人拉電線用于連接電暖設備。這些缺少安全措施的行為使農民冬季取暖留下了諸多安全隱患:一是取暖隨意性大,就地取材,缺少取暖材料的質量保證;二是安裝不規范,極易引起火災事故的發生;三是家庭成員較為集中,而且老人、小孩居多,缺乏安全防范意識。調查中發現,村民大多采取燒火爐或“土暖氣爐”的取暖方式。由于對取暖安全重視不足,每年冬天都有一些居民因取暖不當而中毒,甚至丟了生命。比如,遇到刮風天氣,直排式煙筒內的有毒氣體會倒灌進室內,造成危險。同時,使用時間過長的煙筒,表面看上去較完好,但實際上已被腐蝕出很多小孔,遇到大風天氣也容易回煙。
為此,筆者建議:一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適時因季節而定,通過電視、廣播、現場講解等方式,宣傳冬季安全取暖的辦法、要領和注意事項,使之家喻戶曉。二是進村入戶張貼生煤爐取暖的技術資料,提醒農民朋友生煤爐取暖一定要選擇合格的爐具,爐子使用時間長了要及時更換;同時告知農民,煙道要暢通,經常開窗保持屋里空氣流動,切莫為保暖而緊密門窗。煤爐取暖還要特別注意防范火災,不要把衣物靠近爐子或煙筒烤,否則,沒人在旁邊時,有可能被烤燃并引燃其他可燃物,引起火災。三是政府應當適時關注農民的取暖問題。如在一些居住集中的農村社區,采取建立公共設施,解決冬季居住農民的供暖以及洗浴等問題。對居住不集中、零散的農戶,要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有針對性地為困難戶解決冬季取暖的設施、場地,確保農民安全過冬。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委員 陳慶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