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五新”要求,明確了“三農”工作的戰略重點,為新形勢下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意義重大。近年來,老河口市在市委、市政府正確指導下,涉農企業數量大幅度地攀升,農業發展成果比較明顯,農業經濟進入一種“新常態”。如何進一步推動老河口涉農企業“二次創業”持續快速發展,帶著這個課題思路定位,我們工商局以本系統政協委員為核心其他業務科室相配合深入全市5個鄉鎮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企業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老河口市涉農企業發展現狀
(一)家庭農場
截止2015年10月30日,全市家庭農場總戶數84戶,其中種植業77戶,養殖業7戶,出資總額13480萬元。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
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戶數363戶,其中種植業221戶,養殖業116戶,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26戶,出資總額 61710 萬元,成員2178 個。
(三)農業產業化企業
全市農業產業化企業總戶數376戶,從業人員1816人,注冊資本53104萬元。
通過分析上面數據,總體看,在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下,全市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企業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自身的規模逐步擴大,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得到提升,成為近年來全市農村改革發展中的突出亮點之一。由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企業起步較晚,發展較快,因此,面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當前面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有效需求疲軟,經濟穩固回升態勢不明朗的情況下,競爭力不斷減弱、經濟效益快速下滑、管理決策不科學、管理體制不健全、融資方式不規范、抗風險能力薄弱等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這些涉農企業的“二次創業”,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們應審時度勢,對民營企業發出“二次創業”的號召,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二、“二次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土地難流傳。部分涉農企業主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等不太了解,對涉及自己產業的優惠政策更是知之甚少,地方政府的扶持優惠政策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大。沒有形成真正鼓勵、引導和支持涉農企業發展的更好輿論氛圍。有的地方領導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發展涉農企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農民對涉農企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不夠高。
(二)運行不規范,做大做強難。部分合作社不能按照《章程》規范運行,不能定期召開社員大會,不按《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建立財務帳簿,進行核算。不發放社員證,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不按規定進行盈余返還。
(三)融資難度大,扶持政策落實難。在今年國際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涉農企業普遍感到資金不足,貸款難、融資難。
(四)水利、環保等配套設施十分薄弱,效益攀升難。由于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發展數量上下工夫,忽視了扶持實現規模化經營的涉農企業步伐,以至于一些涉農企業受高壓泵、管道灌溉、曬場、烘干設備、倉儲等設施因素的制約,難以提檔升級缺乏發展后勁與抵御市場風險。
(五)信息不對稱,輻射帶動作用低,典型示范作用不強。我們調研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種植業(麥秸、核桃等)——養殖業(牛羊等)——加工業(水果、酒類等)是一個循環生態鏈條。遺憾上述相關信息都缺乏互通共享,導致提升農業品牌的發展力,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藍圖難以如期落到實處。
三、對策與建議:
(一)應研究制定扶持涉農企業“二次創業”品牌發展的相關政策,形成整體推動力。打造涉農企業“二次創業”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企業、農民等多方面努力。相關部門要研究出臺相關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企業的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戶創建農業品牌的積極性,也要及時指導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企業積極參與品牌創建活動,形成整體推動力。同時,要進一步做好涉農企業典型的宣傳工作,引導更多的農民參加涉農企業,引導有關組織和能人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辦涉農公司,促進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發展水平。要進一步加強對涉農企業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辦社能力,大力培養忠誠于合作事業、懂經營會管理、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涉農企業領頭人,提高涉農企業的發展水平。
(二)規范運行,提高效益。建議出臺有關涉農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同時加強對涉農企業的管理和監督,規范涉農企業的內部管理,形成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促進涉農企業的健康發展,提高涉農企業的經濟效益。要樹立扶持涉農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大力扶持,搞好服務,營造涉農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促進扶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應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和規定,建立土地流轉扶持政策。要建立培訓制度,加強對農民專業組織負責人和相關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對土地聯合經營的認識,促進規范、合理流轉;同時要從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規范發展,鼓勵社會資金、企業貸款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所需資金問題,有效帶動土地合理流轉,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保障農民的經濟收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戶流轉土地的后顧之憂。真正通過引導農民由傳統的產銷合作向新型的產權合作方向發展,有效促進土地流轉、科學耕作、規模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效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服務水平。建議加大對涉農企業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采取財政補助和貸款貼息等方式,對涉農企業在產業發展中所需的種植、管理、收割、倉儲、水利灌溉等方面提供支持,對涉農企業融資貸款的利息予以補貼,從而支持涉農企業發展。同時,要積極落實中央關于各類補貼向種養殖大戶傾斜的要求,在加大財政投入,配置監測設備,落實檢測經費,使養殖業符合環保等產品質量安全前提下,推動全市養牛羊等圈養分廠的快速擴張,以此全面消化全市過剩的麥秸問題。這方面,需要市政府在給各鄉鎮下達的用地指標中適當傾斜涉農企業用地。另外,要支持涉農養殖業主修建化肥池,因為既環保不說,經過處理的肥料更是牛羊、果樹等營養品。有條件的話,建議市政府招商部門引進大型的有機肥廠,以此處理掉因養殖業擴張帶來的糞便問題。此外,就是建議進一步發展電子商務,有效解決涉農企業銷售難,提升品牌發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越來越成為了重要的營銷市場。網上交易公開、公平、透明,成交價格真實地反映了市場中的供求,以此引導廣大涉農企業科學安排生產,以銷訂產,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同時生產監管機構、檢疫機構、市場監管機構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市場準入、質量安全直接監管。消費者可以查詢購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產地,保證消費者權益,有利于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和保護,提升農業品牌的發展力,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四)實施科技和品牌創新雙輪驅動,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建設。一是以優惠的政策促進涉農企業循環經濟發展。對涉農企業新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循環經濟項目所需土地應優先據實安排;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應優先核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優先推薦申請國債資金,優先和優惠申請銀行貸款;完善財稅政策,對區內循環經濟企業所得稅先征后返,增值稅在核定稅率的基礎上按比例減征;設立循環經濟補助基金,對重大循環經濟項目實行補貼,對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補助;對資源綜合利用的技改項目優先組織認定,并及時對相關優惠政策落實到位。二是以核桃、雜交波爾羊、優質外地牛、蔬菜、水果等優勢項目為載體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產業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根據現有的資源優勢和條件,以及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方向,確定延伸的產業和建設的項目。三是以實施科技和品牌創新雙輪驅動為手段優化循環經濟發展環境。要根據涉農企業“二次創業”的特點和需求,積極調整扶持結構,突出階段性扶持重點,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科技創新和涉農品牌創建過程中。要營造政務服務的良好環境,親商愛商的人文環境,安定穩定的社會環境,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讓涉農企業主在公正、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心無旁騖地創業發展。同時,還要注重發揮企業品牌培育的主體地位,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保護等手段,努力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把我市核桃、仙桃、蔬菜等涉農企業組織起來,共同創建一個公共品牌,統一推介,形成合力,抱團闖市場。總之,發展涉農循環經濟、建設循環經濟區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積極支持,必須以強有力的舉措和優惠的政策作為保障。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協委員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