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位于全國三大油茶中心產區(湖北、江西、湖南)交界處,具有良好的油茶種植自然條件。油茶產業發展基礎好、潛力大、政策優。
一、通城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
自2009年通城縣被納入全國100個油茶產業重點示范縣后,2010年,縣委、縣政府以1號文件出臺了《關于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機遇,在良種育苗、基地建設、園區建設、茶油加工、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近5年來,通城縣新發展油茶面積16萬畝,改造老油茶林8.6萬畝,建成連片1000畝以上基地16個。目前,油茶基地面積達到24.6萬畝,已建成采穗圃和苗圃各1個,每年培育良種嫁接苗400萬株以上。
(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幾年,國家和我省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油茶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油茶基地建設予以扶持,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發展油茶產業的積極性。2013年全國油茶現場會在我縣召開后,縣委、縣政府下發《關于加強油茶基地建設的通知》,扶持油茶基地建設。
(三)良種培育技術領先。從2009年開始,縣林業局委托黃袍山公司承辦油茶育苗業務,該公司自行研制油茶容器育苗基質配方,率先在湖北省使用“無紡輕基芽苗砧嫁接”技術,育苗穗條均為國家林業部門審定的優良品系,苗木嫁接成活率高達85%以上。國家、省、市林業部門領導和專家多次到黃袍山公司育苗基地檢查工作,對我縣先進的育苗技術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大力對外推介。
(四)龍頭企業建設成績顯著。黃袍山綠色產品公司是通城縣2007年招商引資引進的企業,現已建成4條茶油生產線,年加工油茶籽能力4萬多噸、生產高品質茶油1萬多噸。在產品銷售上,公司與國內著名的私募融資平臺“云籌平臺”聯手,結合互聯網+生態農業新趨勢,實現由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的轉變。目前,該公司首期推出10000畝優質油茶林采用眾籌模式,每畝為一份,每份認購價為3899元,每認購一份,20年內可獲得茶油490斤,相當于不到8元一斤。短短幾年時間,該公司已成為全國油茶產業重點企業,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與科研院校聯合開發的“油茶籽脫殼冷榨茶油生產技術”屬國內首創,其“本草天香”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系列茶油產品先后榮膺農博會金獎、全國知名品牌農產品、暢銷農產品等榮譽稱號。黃袍山油茶產業園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授予“國家油茶產業示范園”稱號。
(五)產業帶動效益明顯。2009年以前,通城縣油茶籽絕大部分是由農戶自采自榨自用,高山遠山油茶籽無人問津,自引進黃袍山綠色產品有限公司后,企業原料需求不斷擴大,油茶果價格一路攀升,老百姓發展油茶產業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目前,油茶鮮果1.5元/斤,油茶籽7.2元/斤,我縣2萬畝新造林已開始掛果,產果120余萬斤。全縣新造油茶林后期管理、油茶育苗帶動全縣大量勞力就業,其中黃袍山公司育苗每年僅發勞務工資就達40余萬元。
二、當前油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通城縣油茶產業發展來勢較好,但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新建基地投入較大。目前通城縣新造1畝油茶林,當年投入約1000元左右,其中整地700元,苗木費300元。企業和大戶建基地雖起到了帶動作用,但由于投入高,老百姓自發新造油茶積極性不是很高。
(二)基地撫育與管理壓力較大。新建基地5年后才開始掛果,后期管護時間長、投入大,每畝每年撫育施肥需投入300元左右。全縣16萬畝新造幼林每年需投入4800萬元。目前,除板塊基地、黃袍山公司股份制基地和其他公司企業、大戶所造基地投入有保障外,其它新造林撫育管理難以落到實處。另外,全縣8.6萬畝老油茶林品種不優、管理粗放、產量低下,改造和管理的壓力大,現在老油茶改造也是簡單清雜除灌,高位換冠根本沒有資金投入。
(三)項目補貼標準偏低。目前,國家和省鼓勵油茶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平均每畝不到400元,而新造林當年每畝投入在1000元左右,還不包括連續幾年撫育。
(四)原材料供應難以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黃袍山公司每年壓榨籽生產時間不足6個月,主要是缺乏原材料,六成油茶籽需要從外地收購。
(五)政策性資金難以落實到位。在政策落實上還存在打折扣、講變通的現象,資金落實下來的少,大多數資金是以“整合”的名義投入到其它非農項目上。
三、加快發展油茶產業的幾點建議
推動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既能實現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一舉多得“,又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民生效益“三效兼收”,是實現綠色崛起最為有力的支撐。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實施戰略定位。發展油茶產業,戰略定位是關鍵。建議全省上下分級建立油茶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真正把發展油茶產業上升到省級發展戰略實施,在林地流轉、油茶種植扶持、發展油茶用地、油茶苗培育及選用、合作社組建、基礎設施建設、品牌產品創建等方面出臺過硬的措施,推進油茶產業發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油茶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投入來保障。一是資金投入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建議拿出一部分精準扶貧項目資金用于貧困戶集中成片發展油茶產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用產業帶動效益,促使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二是在中央專項投資扶持的基礎上,省里要加大項目資金扶持力度,并要保持投入的連續性。三是創新金融支持體系。著力推動油茶林權證抵押貸款,建立貸款貼息機制,擴大林業貼息貸款范圍。四是加大資金整合力度。要統籌捆綁安排項目資金,將發改、財政、林業、國土、扶貧、農業、水利等部門的涉農資金,由市、縣兩級政府捆綁支持發展油茶產業,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
(三)加強科技支撐。油茶產業發展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支撐。一是加強油茶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大力開展與油茶科研單位和院校的協作,根據土壤氣候變化,不斷篩選培育適宜各地栽植的豐產品種。二是加強油茶發展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著眼長遠大力培養一批既懂油茶栽培、又懂油茶加工利用、還懂油茶經營管理的實用型技術人才。
(四)推進產業化經營。一是要加快開發油茶系列產品,綜合利用油茶加工剩余物質,不斷延伸油茶產業鏈條,提高油茶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二是要結合全省油茶基地建設和資源供應能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重點扶持幾家規模油茶精深加工企業,避免無序發展,重復建設。同時對現有的龍頭企業要加大培植力度,使之不斷發展壯大,發揮其拉動油茶產業發展的示范作用。三是要為有能力的企業建設油茶基地、油茶產業園創造條件,鼓勵企業爭創精品名牌,著力打造油茶知名品牌、核心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四是要探索農產品營銷新模式,依托互聯網采取“線上”與“線下”、“網絡”與“實體”相結合的形式,建立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實現網絡互通,抱團營銷,打造地方公共品牌。
(五)提升管理水平。一是要精心撫育管理,堅持精耕細作,嚴禁重造輕管,只造不管,放任自流現象,確保造一塊,活一塊,成林一塊,見效一塊。同時,要維護好采摘秩序,嚴禁提前采摘油茶籽以及油茶籽被偷等現象。二是要抓好油茶良種培育,重點推廣油茶良種良法應用,嚴格按照國家林業局“四定三清楚”的要求抓好油茶育苗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三是要切實推進油茶基地標準化建設,使油茶生產和經營做到有標準可依、按標準實施、照標準驗收。四是要盡快破解油茶果采摘難和剝殼難問題,及時采摘油茶果,避免浪費,有效解決人工剝殼費時費力的問題。
(通城縣政協經濟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主任 魏自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