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需要科技支撐。武漢市新洲區是傳統的糧棉生產大區,全區近百萬人口中農業人口占70%以上,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區著力提高農民素質,推進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采取多種方式,大力開展農業人才培養工作,2014年完成農民培訓3000人,培育科技示范戶2919戶,評審初級農民職稱1006人,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和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阻礙農村人才建設和科技創新的問題:一是政府層面對農業科技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區、街鎮兩級都存在重工輕農的思想,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認定遲遲無法開展。二是群眾層面對人才工作和科技創新積極性不高、創造性不強。大部分農民習慣于傳統的勞作方式,對依靠科技增加土地產出收益,興趣不高,有的只是被動接受。農業、農村、農民的創造力亟待激活。
現就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明晰產業發展方向,制定農業科技教育規劃。經多年的結構調整,我區的菜、菌、畜、禽、漁、林6大產業已形成規模,加上傳統的糧、棉種植,農業產業化已具雛形。農、林、教等部門要圍繞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堅持產業跟著市場走、科教圍著產業轉,制定農業科技教育“十三五”規劃,圍繞菜提質、菌改良、畜(禽)生態、魚養優、林提升、糧(棉)增產,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
二、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大力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要充分利用省、市對于農業科技示范戶的扶持政策和新型職業農民項目,以各類農業協會、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為載體,有計劃地培育一批種植、養殖科技示范戶。發揮科技示范戶的引領作用,經常性地組織開展以實踐性的傳、幫、帶為主的示范推廣活動,推動各種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鞏固拓展科教陣地,調動農民科技致富的積極性。一是要發揮黨校、農校等主陣地作用,有序地組織舉辦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以及各種農業技能培訓班。二是要精心組織科技下鄉活動,深入調查農民群眾之所需所盼,有的放矢地確定宣傳服務內容,將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及時傳送到農民手中。三是要依托電視、互聯網和農村遠程教育平臺,推廣農業科技知識,邀請專家講座、大戶示范。有季節地更新內容,由村級組織農民開展經常性的各取所需的培訓,使農業科技教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群眾。
四、建立激勵機制,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一是有效利用國家和省市項目資金,扶持壯大一批科技創造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示范效應。二是由區財政增加對農業科技教育和科技推廣的投入,為開展經常性培訓提供保障。三是建立農業人才信息庫,對獲中級以上農業職稱和進入市級以上農業人才庫的優秀農民給予科技創新補貼,調動農民的創造性。四是注重輿論引導,通過各種媒介大力宣傳農業科技人才的經驗和事跡,使科技致富在廣大農村形成濃厚氛圍。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 余紅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