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巧手描繪出一個“高起點、大氣魄、前瞻性、接地氣”的新洲區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將“四個新洲”、“1234戰略”、“一城十鎮百村”和“全域新洲、獨立成市”貫穿其中,以“大港口、大物流、大產業、大交通”為著力點,將農業觀光、休閑旅游、佛儒文化和生態宜居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說,既是對“十二五”規劃的承接,又是我區新時期的“頂層設計”,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現就編制我區“十三五”規劃提出幾點建議:
一、突出陽邏港核心地位,做好產城融合文章。陽邏港是新洲乃至武漢最大的潛力股和希望所在。要把陽邏港作為武漢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來謀劃打造,要圍繞核心港細化延伸規劃,在鐵、水、公、空、輕軌交通無縫對接方面使勁,在規劃編制中,及時與省市有關部門對接;要依托港口發展大物流;尤其是要規劃好“一區三街”重大產業布局,避免項目與產業“齊頭并進”、“你爭我奪”和“雜貨鋪”;借港興城,以港促城,港城融合發展。
二、突出地理優勢和特色產業,做好轉型創新文章。我區的地理優勢是江河密布、湖泊眾多、森林植被保護良好。工業基礎曾盛極一時,建筑產業已成響當當的品牌。因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既著眼現實,同時又結合長江經濟帶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戰略和武漢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有效與這些國家層面上的規劃銜接,牢牢抓住契機,將各項政策、資金、項目“捆綁”到位,讓各個規劃既開花又結果。尤其是工業和建筑業的轉型升級,盡量明確布局、結構、發展方向;對工業與“互聯網+”發展路徑、平臺、節點、保障等均作出科學安排。
三、突出“多規合一”,做好“全域新洲”文章。將“創新發展”作為我區“十三五”規劃的一條主線,使其貫穿于規劃編制的組織、研究、編寫、協商和實施的全過程,以創新引領規劃,用創新推動“全域新洲”“多規合一”。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總體發展規劃》和《環境生態保護規劃》合編,真正實現“一張圖管總”,一張圖紙上能看到土地、產業、環境、空間的布局規劃。
此外,還要在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方面,提升我們的規劃水平。如融入“一帶一路”、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融入“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融入“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等,都要找準契合點,找到“接合部”,做到早謀劃、早融入。
四、突出文化生態旅游,做好宜居民生文章。我區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良好,人文自然景觀眾多。道觀河、問津書院、萬佛寶塔、倉埠民國文化、漲渡湖濕地、紫薇園以及為數眾多的紅色景點,加上問津新城的啟動,為我區打開了一扇休閑旅游的窗戶。
“一條腿跑不快”是不爭的事實。因而,我們在“十三五”規劃時,要不失時機做好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規劃,以解決我區經濟發展“短腿”問題,真正做到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依托“問津新城”開工良機,在“一河兩岸”與宜居休閑方面做足功課,恢復邾城“古八景”,打造“邾城宜居之都。”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副主任 黃金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