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新洲農村留守子女教育的調查與思考

2015-10-13 09:29:31  
字體大小:【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走出家門,走進城鎮務工經商,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子女。為了深入了解留守子女的學習和生活狀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近期,我們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新洲區的農村留守子女教育開展了細致的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新洲區是武漢市的一個新城區,既是農業大區,也是聞名全國的建筑之鄉,外出務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百萬人口中農村人口占七成以上。據統計,截至2015年3月底,新洲共有留守兒童19337人,約占武漢市的一半。以位于新洲區北部的三店街為例,該街總面積118.8平方千米,人口8.32萬,轄2個社區居委會,67個村委會,569個村小組,288個自然灣,居民23154戶,84985人(其中非農6148人)。大部農民在農閑時外出打工或者長期在外地打工。當前,三店街農村實有勞動力人數是46539人,轉移勞動力總人數18965人,留守子女680余人。我們分類選取了三店村、黃崗村、楊灣村和朱楊村等四個自然村和三店街第一中學作為調查對象展開調查。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子女”的分布存在著以下兩個現象:


    一是農村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留守子女”的人數相對較多。四個村地域條件、經濟發展狀況不一樣。三店村毗鄰106國道,柳明公路從這里穿過,小商品市場已成為一方經濟的支柱;楊灣村“七分水面三分田”,水產養殖業起步比較早、養殖規模空前。這兩個村經濟比較發達。黃崗村地處北部丘陵,朱楊村土地貧瘠,這兩個村的經濟發展受自然、交通環境制約,2013年人均年收入與三店村、楊灣村相差1000元以上。2014年至2015年人均收入差距由1500元增至2000元左右。收入的差距導致了“留守子女”的增加。經濟越發達,“留守子女”人數越少,反之越多。


    二是“留守子女”的人數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且逐漸向低齡兒童發展蔓延。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生活成本的上升,農業比較效益的低下,導致農村失地或失業農民不斷增多,大量的農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外出打工,去謀求經濟和技能的積累。這種已成規律的普遍現象,決定越來越多的孩子被他們的父母忍痛拋舍在家中,“留守子女”不僅逐年增多而且呈低齡兒童發展蔓延態勢。農村“留守子女”的急劇增長并逐漸向低齡兒童發展蔓延無疑給他們的教育問題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困難。


    二、農村“留守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通過到學校找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座談,我們歸納梳理出“留守生”在校學習生活中所暴露的帶普遍性成長缺陷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子女”對學習缺乏興趣。比如,有的學生散漫無羈,抱著我行我素的態度;有的學生學習不主動,敷衍了事,甘居下游;有的學生因為不喜歡某一學科,造成學習成績不佳。他們往往很自卑,情緒較差,不善于與老師溝通,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直接影響了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學習成績的低下又會阻礙他們上進的信心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如此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二)缺乏親情。由于缺乏行為習慣的正確引導,他們在成長中的規范意識較差,缺乏自律。表現在課外時間,耗時最多的是看電視,不能自覺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對于學校作息時間,慣于服從自己,到校遲到次數較多;與同學發生糾葛時,容易沖動,痛哭、大罵,甚至動手打架;部分學生被父母“金錢+自由”模式慣著,有相應的經濟支配權力,加之父母因不在孩子身邊,因無法照顧好子女存在著負疚感,往往采取“特質+放任”的方式對子女進行補償。而祖輩、親戚和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托管,遠不如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來的直接和嚴厲,來自社會上的種種不良誘惑極易在他們身上發揮作用,像對“網吧”、游戲廳、賭博活動的沉迷,因為他們缺少必要的約束和正確引導,一部份學生更加肆無忌憚。


    (三)性格缺陷。“留守子女”在生活中、情感上需要父母的呵護,他們人生價值觀、世界觀也正是中小學階段形成,需要及時正確引導。父母外出打工,兩地相隔,生活上、情感上使他們失去依靠。據了解,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兒童每年與父母見面的次數少于5次,導致留守兒童的煩亂度提高、愉悅度降低,表現為傷心、害怕、緊張、憂愁、心煩意亂等消極情緒,親子間的親情逐漸疏遠,以至父母回到身邊也形同陌生人。由于平時溝通少,部分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常,容易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在校不能主動融入班級群體,難以與同學、老師形成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家庭,他們常常獨進獨出,缺乏家庭主人翁意識,親情觀念淡薄。


    三、農村“留守子女”教育面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留守子女”的成長缺陷也并非千篇一律,一概而論。但還是有其成因可究。調查顯示,缺陷的形成與下面四個方面有直接的聯系。


    (一)學校教育缺位。“留守子女”已發展成為農村學校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由于農村學校只重視升學率,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子女教育需求多元化出現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就會對學習和生活也缺乏熱情和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情緒且成績起伏較大,成績不夠穩定,時常有拖拉作業、逃課等現象發。班主任沒有完善的教育模式可參考,只能在摸索中尋找教育的途徑,往往管理上滯后一步。由于缺少家庭的配合,老師很難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對問題學生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外,不少老師表示學校教育存在“5-2=0”現象,即學校5天教育比不上周末2天影響,學校對學生雙休日教育管理更是鞭長莫及,大多數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往往只是同情,認為留守子女是學困生,表現為降低對他們的要求,不能深入學生心理需求,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


    (二)情感支持空缺。一方面是親情缺位。親情缺失是留守子女家庭教育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對父母存在強烈的依戀關系,非常需要獲得情感支持,兩地分離的現實情況使留守子女難以獲得來自父母的及時幫助,長期會導致孩子社會安全感缺失,甚至會對親情的理解和認識偏離,影響下代及至更后一代對于親情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監管缺位。農村雖有“隔代愛”的說法,但這種親情交融今天并不能使孩子得到情感支持。在67名由祖輩看護的初中學生中,48名學生認為自己與祖輩有著極濃厚的感情。但是,與祖輩能溝通思想、商量事情的,只有7名學生。問及“為什么不相互溝通”,大多數學生都有認為祖輩不能理解自己想要的生活;問及“與誰溝通最多”,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了“缺乏溝通”一項。


    (三)家庭教育缺位。一方面大多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體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而他們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學習的自信心,留守子女的學習成績整體水平要比非留守子女差。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缺位導致留守子女心理偏常。在調查的114名初中“留守生”中,有78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極差、28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一般、8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其中不乏靠在外打的父母每月寄回的幾百元錢維持祖孫兩代的生活。與他們的同齡人相比有天壤之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的自卑心理、過敏心理、自責心理。他們常因為家境貧窮而自卑;因為過份看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擔心別人取笑和否定而產生過敏心理。其中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受現實環境的誤導,認為不用讀多少書也一樣能夠在城里賺錢。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家長忽視孩子的學習。


    四、完善農村“留守子女”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層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關愛農村留守子女的協調聯動機制。整合教育、綜治、公安、文體等部門,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借助社會組織的力量,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子女組織協調機構,配備專兼職管理服務人員,以留守子女服務站為陣地,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資源,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發揮志愿者專長,形成網絡健全、運轉有序、協調有力、活動有方、社會聯動的關愛機制。


    二是暢通渠道,鼓勵、扶持打工人員自主創業、就近就業,逐漸減少留守子女源頭。將留守子女工作置于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加大新農村建設項目和資金力度,采取農民就近就業,同時結合當地實際產業,因地制宜的進行引導,并加大扶持力度,利用優惠政策,采取貸款扶持、減稅免稅等措施鼓勵和吸引外出打工人員把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資金帶回家鄉創業,只有保障農民在農村的收入,他們的子女才不會飽受離散之苦,只有從“三農”問題中的頑癥入手,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只有讓父母盡可能留在孩子身邊,才能使留守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三是加強農村文化教育。依托基層政府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留守子女服務站等陣地,發揮各基層政府婦聯組織作用,結合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成立“愛心媽媽團”和“志愿者服務團”,針對性對留守子女開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安全知識、親子互動、親情溝通等教育活動。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確保中小學周邊無網吧,無游戲經營場所。同時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安全教育。近三年,鳳凰鎮、三店街、邾城街相繼出現多名留守子女溺水悲劇,農村留守子女假日安全保障問題已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四是構建留守子女幫扶機制。積極探索將留守服務站建立在社區,由市區財政增加投入,實現留守子女關愛服務站建設的全覆蓋。將關愛留守子女工作作為績效目標分解落實到組織、群團、教育、民政、公安、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各街鎮;基層政府黨黨組織部門將關愛農村留守子女工作納入全區基層黨建工作考評體系。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對留守子女給予對口幫助,基層黨、團組織成員實施結對幫扶。


    (二)加強農村學校管理


    一是基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政策傾斜,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規劃學校布局,加強對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的統一、規范管理。


    二是農村的學校要走出去,學習比較先進學校的教學理念,以及辦學經驗。如新洲邾城四小為例,四小是武漢市留守子女的品牌學校。學校食宿條件和教學水平不輸年收費動輒過萬的“貴族式”民辦寄宿學校。


    三是學校要建立一個心理健康工作室,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建立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子女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確保留守子女身體健康、心理陽光、快樂成長。


     四是學校要多方面開展課外活動,辦一些興趣班,力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學會一門特長。好動愛玩是兒童的天性,辦一些詩歌朗誦班、歌舞培訓班、書畫培訓班、體育活動特長培訓,讓留守子女在活動中受到熏陶,情感得到抒發,精神得到寄托,讓課余生活不再單調興趣班,這樣不僅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課余生活,也提高了自信心,使每位孩子都能過上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童年。


    五是學校應建立家長聯系手冊,每個班的教師實行定期與家長溝通制度,可以采取電話、信件、網絡等形式。這樣使家長在外務工,也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品行以及身體健康情況。同時還要求家長要加強與監護人的溝通,囑咐其對孩子嚴格要求。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家長要多和孩子交流,在溝通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


    (三)加強農村家庭管理


    一是基層政府要開辦家庭教育講座。因發揮基層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力量,加強宣傳教育,大力推進新型家庭文化建設,強化父母的責任意識,引導家長客觀衡量子女成長教育與外出打工掙錢的輕重關系,認識到留守子女問題的嚴重性,盡量維持家庭功能的完備性,做到父母不同時外出,如果同時外出就帶走孩子,對學前兒童尤其應該如此。同時,還要積極探索隔代家庭教育新機制,更新隔代家長的教育理念,強化教育責任。


    二是家庭為孩子選定比較好的監護人。監護人在教育孩子成長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孩子成長的好壞與監護人的優劣有直接的聯系。所以說,如果是夫妻兩都要出去打工的,應盡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學習環境,比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責任感,能更好地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處。真沒有合適的監護人,可以要求任課老師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向任課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告訴老師自己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委托老師多多管教和關注,并時常與老師聯系和交流,以及時了解子女的發展和變化。


(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政協聯絡委員會主任  高子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