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奔小康,關鍵看老鄉。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茶地推進,農民奔小康的步伐也在加快,與此同時,農村村灣一些老干部、老黨員、老村民、老退伍軍人、老教師自覺擔當起協調員、“和事老”,他們利用本人身體力行的工作威望、樂于助人的精神和善于直言的特點,充分發揮了農村文明建設的“橋梁”作用。有時村組干部難以說上話的地方,他們的“老面子”上前一擺,加之灣里、族里、鄰里的情感交流,矛盾糾紛就解決了。近年來,農村新農村、新社區建設穩步推進,在項目建設征地拆遷、宅基地調整、土地費補償及土地流轉等項農村“棘手”的工作中,矛盾糾紛也逐步增多,一些政府部門及鄉鎮、村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時還事半功倍。為此,筆者建議:
一是以行政村和中心灣為主體,建立“鄉賢工作室”,利用行政村旁的辦公室或中心灣的祠堂、群眾活動中心及農家書屋等場所,不定期讓村灣的“五老”在工作室議事。
二是抓住村里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的時機,引導“五老”一邊參加娛樂活動,一邊在唱、跳、說和談笑之中做群眾思想工作,用親情、族情、鄰里情“化干戈為玉帛”。
三是鄉鎮政府每年擠出一部分資金,為“鄉賢工作室”增添一些基本的設施如桌椅凳等,并適當給“鄉賢工作室”人員一點補貼。
四是以鄉鎮為單位,每年召開一次“優秀鄉賢”表彰會,并運用多種形式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營造“人人爭當鄉賢”的氛圍,從而,使此項工作形成長效化。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委員 陳慶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