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打造和諧共享宜居城市

2015-08-26 17:52:32  
字體大小:【


    根據丹江口市政協常委會2015年工作要點安排,市政協社會和法治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于 7月中旬先后深入該市習家店鎮、涼水河鎮及人社、住建、民政等部門,實地考察了社會福利服務、農村教育及特殊教育、廉租房安置、就業及社區公共行政服務大廳、醫療機構建設情況,通過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形成了較有參考價值的報告。

 

    一、全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現狀

 

    從總體上看,我市的社會救助建設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從最初農村的五保供養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目前的專項救助等,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社會救助體系,確立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災害救濟制度、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為主要內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相配套,以臨時救助制度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確保群眾分享改革成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截止2014年底,全市享受城鄉低保的人數達4124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所有資金全部實行社會化發放。

 

    (二)五保供養工作成效顯著。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五保供養人員3614人,其中集中供養928人,分散供養2686人。實現了五保供養方式從以前的村集體經濟負擔及農民互助供養轉變為政府財政補助供養的轉變。

 

    (三)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市在完善醫療救助制度中,對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市“三無”人員及特困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取消了起付線和病種限制,擴大了救助對象和救助病種,城鄉低保和五保醫療救助比例分別提高到55%和70%。

 

    (四)臨時救助水平不斷提高。規范臨時救助制度,發揮臨時救助在“救急難”中的應急作用,使城鄉居民突發性生活困難得到便捷有效救助。同時,加大對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力度,實現了城區無長期流浪乞討人員目標。

 

    (五)受災救助及時有效。在全市建立災害信息報送制度和災害員隊伍,制定了救災款物資細化管理辦法,規范了救災資金審核、審批和使用的監督程序和制約機制。

 

    (六)住房救助快速推進。

 

    (七)教育救助保障有力。

 

    (八)就業救助發揮作用。

 

    (九)社會互助形成長效機制。充分發動社會力量捐款捐物,對困難群眾進行及時救助;同時建立部門對口幫扶、黨員干部一幫一、結對子幫扶,春節慰問救助等形式,形成系列化的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送溫暖機制。

 

    二、全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雖然得到長足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我們也看到困擾我市社會求助體系建設發展的突出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四個方面:

 

    (一)社會救助主體過于分散,救助力量行不成優勢。當前實施社會救助制度分別由民政、教育、計衛、人社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實施,自成體系開展救助,這種體制引發了三個弊端:一是管理機構政出多門、標準不一,救助主體之間互不銜接,使政府在救助實踐工作中主體地位不明顯,從而綜合救助能力減弱;二是由于明確責任主體救助工作相互交叉,使得有限的救助力量和資源出現嚴重浪費。如每年春節慰問中民政部門慰問低保戶、工會部門慰問困難職工、殘聯慰問殘疾家庭,結果出現重復慰問甚至出現一戶同時得到4個部門慰問,特別是在城鄉低保對象審核審批過程中,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的核定涉及房產、公安、人社、銀行、稅務等20多個部門,由于信息共享不夠,有時出現收入和財產核定不準,導致保障不準,引起新的社會矛盾。

 

    (二)基層工作力量亟待加強。社會救助的大量工作在基層,目前,各鎮(辦、處、區)只有一名民政工作人員和一名民政協理員,有的地方甚至就一個民政辦主任具體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同時還兼管其他民政工作,有的民政協理員還兼任其他工作。社區雖設有從事低保的工作人員,但也都不是“專職”。由于工作量較大,存在事多人少、疲于應付的局面,給社會救助工作的正常運轉帶來影響。

 

    (三)社會救助部門工作運行經費不足。據市民政部門測算,需要運行經費200萬元以上(按發放城鄉低保金3%提取工作經費),但因地方財力有限,近兩年一直呈下降趨勢,2014年預算工作經費50萬元,2015年預算工作經費25萬元。除此之外,基層民政辦、村(社區)和農村福利院也缺少必要的運行經費。特別是農村福利院建設拖欠款問題還沒有解決。

 

    (四)社會救助政策宣傳不夠。全市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普及面不夠廣,不少困難群眾因不知情而未能得到及時救助,有些群眾不清楚低保政策而相互攀比、要求低保。大部分群眾因病、殘、老等原因就要求低保,卻不知道低保的條件是什么。有些低保對象不知道國家資助低保對象參合參保,新增的低保人員又自己繳費參加了新農合,給參合農民繳費帶來不便。

 

    三、完善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理順管理體制,杜絕各自為戰。進一步理順社會救助工作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整合社會救助和資金資源,解決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現象。要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社會救助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涉及社會救助工作的各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召開會議,共同制定社會救助政策,研究社會救助事項,解決好困難群眾問題。要動員黨政、媒體和社會組織等方面力量,通過紀檢、審計管理和社會輿論,推動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發展。

 

    (二)拓寬資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社會救助工作的責任主體,應逐步加大財政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投入,對經常性救助項目,應結合財力,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投入比例,實行剛性約束。對臨時性救助項目,要結合突發事件應急方案及時安排。此外,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拓寬救助資金和籌措渠道,多渠道、多層次籌集社會救助資金。

 

    (三)加強網絡建設,提升救助水平。加強鎮(辦、處、區)民政機構建設,配齊配強各鎮、村(社區)民政工作人員,在村(社區)設置社會救助協管員。充分發揮村(社區)等群眾自治組織對社會救助的基礎支持,通過群眾自治組織事務公開、民主評議等方式、做到救助對象有進有出,救助資金有減有增,確保救助資金真正保障最需要的困難群體,確保救助事業成為真正的“陽光事業”

 

    (四)加大社會救助宣傳力度。積極拓寬社會救助宣傳方式,不斷豐實社會救助宣傳內容,通過發放政策宣傳手冊、宣傳單、制作新聞報導評論、播放公益字幕廣告、開設專題講座、播放專題片、發表電視講話等形式,宣傳社會救助相關政策和社會救助工作情況。各新聞機構要自覺聯動,利用各種媒體搭建慈善愛心平臺,強化社會扶貧濟困的慈善意識,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加入到社會救助工作之中,讓更多的特殊困難群眾能夠得到及時救助,努力實現社會救助工作可持續發展。

 

    (丹江口市政協辦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