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能源資源需求將呈剛性增長,可持續發展面臨能源資源瓶頸約束的嚴峻挑戰。環境狀況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一些地區大氣污染問題突出,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和土壤污染問題嚴重,重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結合神農架林區區情和主體功能定位,就神農架林區今后一個時期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神農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神農架林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貫徹“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建設方針,秉承“保護就是發展,綠色就是財富,文明就是優勢”的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確立的“建成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戰略目標。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構筑經濟多點支撐。在全面推進國家公園、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建設中,呈現出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良好態勢。
1、經濟發展總量不斷增長。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57億元,人均2.33萬元,同比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6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9.5:41.3:49.2。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520.3萬人次,實現區內旅游經濟總收入18.64億元。
2、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公路、機場、電網、天然氣、信息化網絡等一批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長期制約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交通通信、電力能源等瓶頸因素有所緩解。一是神農架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區內公路達到1611公里,村村通公路里程達900公里,進出口通道更加通暢。二是電網體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220千伏為骨干,110千伏-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覆蓋全區的電力輸送網絡,電力供應得到保障。三是林區松柏鎮、木魚鎮天然氣利用工程順利實施,城鎮居民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不斷增強。四是通信光纜通達所有鄉鎮、景區和主要行政村、公路干線,實現了有線寬帶、無線寬帶立體覆蓋,互聯互通得到提升。“智慧神農架”、平安神農架、政務、商務、民生、旅游、教育、金融等政務商務信息化、行業信息化平臺建設順利推進。
3、環境資源保護不斷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申報獲得成功。“一園四區”建設順利推進。基本形成森林資源立體管護網絡。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生態保護紅線、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機制等重大制度初步形成。依法打擊破壞資源犯罪行為,取得了連續34年無較大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重大成果。持續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地質災害和小流域治理、基本農田保護工程,清理關閉小礦點,整頓“小水電”等工程,生態修復效果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90.4%。
4、生態產業集群不斷形成。一是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核心區建設,景區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旅游產品不斷豐富,接待能力不斷增強,旅游環境整治與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旅游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二是農業轉型發展取得突破,以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為顯著特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達20余萬畝。三是以綠色企業、生態產業為主導的盤水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順利,江蘇一德、康帝公司、勁酒集團、武漢小蜜蜂等知名企業落戶神農架盤水生態工業園區。
5、科技事業較快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成果累累。神農架金絲猴種質資源保育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省級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實驗室”,運用北斗衛星導航和無線傳感器技術建設神農架金絲猴監測平臺。武漢大學等5所科研院校在神農架建立了“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生活物資采供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藥用植物資源研究開發中心”。專利發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不斷取得新突破。
6、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建設管理不斷加強,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鎮街道、住房、供水、供氣,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生態移民搬遷、危房改造、農村飲水、通村公路、電網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有力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持續提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都保持在98.%以上。離退休人員及被征地農民按時足額發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為100%。建立健全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等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神農架林區建制晚、基礎差、底子薄的基本區情。從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運行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和困難,必須認真對待并加以解決。
1、經濟運行的質量不高,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農業生產現代化實施困難,產業化水平低下。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差,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較多。二是工業化水平低。磷礦開采業成為我區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三是服務業體系不發育,社會中介組織不健全,旅游支柱產業規模小,市場主體弱,經濟支撐力不強。四是財政收支壓力大。經濟增長的動力不穩定,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需求不足。
2、基礎設施仍然落后。交通、城市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神農架林區沒有鐵路、沒有高等級公路,嚴重制約著物流、客流快速流動的需要。城鎮空間狹小,供電、供水、供氣、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不完善;停車場面積不足,機動車停放普遍長期占用街道;小區居民住宅廚房油煙污染普遍存在。
3、生態環境脆弱,拓展空間有限。土地、水資源分布失衡,地質、氣象自然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脆弱。備受世人高度關注、獨特的生態價值與脆弱的生態系統,使神農架林區的經濟活動始終處于敏感狀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4、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理念亟待加強。城鎮和農村居民的節約資源、愛護環境意識不強,農村沼氣設施綜合利用率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再生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處理方法簡單、措施不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亟待加強。
二、神農架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對策
(一)正確認識區情,把握功能定位。神農架林區是國家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其主要功能是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點狀開發,面上保護,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實施大九湖濕地保護區、景點景區、重大地質災害區內人口生態移民。
(二)堅持規劃引領,合理布局項目建設。推進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形成全區一本規劃、一張藍圖。重大項目布局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定位。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地質災害治理。
(三)繼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優化經濟增長質量。一是強化農田生態保護,圍繞綠色、安全、優質打造特色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構建復合生態農業體系。推廣“畜-沼-果(菜)”養殖種植模式,推進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建設美麗村莊。二是圍繞節能、低碳、環保總體要求,推進盤水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積極開展陽日磷化工業園區的產業替代,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三是加快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推進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促進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在引導人們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理念,轉變消費模式方面的積極作用。推進旅游業開發、管理、消費各環節綠色化,積極構建循環型旅游服務體系。支持旅游景區使用節能環保交通工具,開發綠色旅游產品,科學設置垃圾分類回收裝置,推進廢棄物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
(四)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嚴格源頭預防,加快治理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逐步關停公路沿線、景點景區內的徑流式小水電站。逐步關停對環境破壞、污染嚴重的磷化工業和磷礦開采企業。
(五)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和壯大創新型企業。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推進涉及人民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震減災、安全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創新成果的應用。完善和落實促進科學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加強對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護,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評價考核制度。組織開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的執法監督。加大對生產、銷售過度包裝商品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查處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拆解處理造成二次污染的企業。對資源消耗量和廢物排放量大的重點企業實施動態跟蹤管理。繼續鞏固“限塑”成果,適時研究擴大“限塑”范圍。健全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建立循環經濟認證認可體系。
(七)完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投資、價格、財政、金融等政策,激勵、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循環經濟產業。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各類資金投向循環經濟。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中的作用。
(神農架林區政協 羅耀斌 劉治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