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以來,進入夏收時節,走在田間地有頭,發現多處又出現了秸稈焚燒現象,秸稈焚燒一是易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二是易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三是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四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五是影響地區環境形象。
每年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秸稈禁燒工作,可是年年禁止,年年卻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農民意識淡化。總認為,秸稈焚燒以后,對農業生產還真有好處,草木灰有利于耕地疏松,增加了鉀肥含量,燒死了蟲卵和雜草籽種,減少了病蟲草害,就這幾項一畝地要減少成本開支二三十塊錢。二是機主收割不樂意。能夠對秸稈進行打捆的收割機只是少數,多數還是把秸稈“鋪”在田里,況且留茬都比較高。貼著地面收割,速度慢不說還傷機器,不讓留高茬就要加錢,一畝地至少要加十塊錢,農民又覺得不合算。三是“資源”無用化。農村經濟的發展讓秸稈從曾經的“資源”變成了沒用的“垃圾”。如,隨著電、煤氣使用的增多,人們不再把秸稈當作燒火做飯的燃料;隨著各種飼料的出現,人們不再用秸稈來喂牲畜;每噸300元左右的秸稈收購價格也提不起農民的出售興趣。四是企業收購不愿意。由于能量密度低、運輸成本大等原因,秸稈發電企業、板材加工企業、秸稈塊化燃料加工企業等經營企業,對秸稈的利用熱情度不高,收購利用十分有限。
面對秸稈焚燒陋習,政府在出臺查禁處罰措施的同時,更要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一是給秸稈找出路。大力推廣農業新機具,引導農民推廣使用農機新技術,積極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飼料、堆肥、沼氣利用、食用菌開發等綜合利用,如果財力允許,對實行粉碎還田地區的農民,給予一定補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二是扶持工業利用。對秸稈發電企業、板材加工企業、秸稈塊化燃料加工企業等經營企業,從稅收優惠到財政補貼等方面可予以重點扶持,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調動企業加工利用秸稈這一資源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宣傳監管。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焚燒秸稈的危害以及全面禁燒秸稈的重大意義,宣傳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途徑以及有關法律法規,提高廣大群眾禁燒和綜合利用秸稈的自覺性,形成秸稈禁燒的強大輿論氛圍。組織有關部門,采取行之有效的現場監管措施,對秸稈禁燒工作重視不夠、措施不力,特別是造成一定損失或嚴重后果的,要給予嚴肅處理。
(谷城縣政協 秦宣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