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政協經濟委員會
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個大別山”的要求,堅持促發展、惠民生、復生態發展思路,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成效明顯。但是,從調查的情況看,大別山試驗區依然存在發展不快、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融合發展程度不高、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等問題。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整體而言,大別山試驗區的經濟規模、實力、機制、效益,與其他縣市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限,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省委對大別山試驗區出臺了傾斜支持政策,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存在部分省直部門用已有普惠政策替代專項扶持政策,對試驗區縣市的實際投入增加不多;項目資金比較零星分散,縣市級層面在項目申報、資金整合上沒有自主權,資金整合難以操作到位,不能根據實際工作有效集中財力。三是融合發展不夠,市場化辦法不多。試驗區的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旅游經濟發展、精準扶貧、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古村落古民居保護等融合不夠,疊加效益不高。四是思想解放不夠,推進機制有待完善。大別山試驗區集革命老區、山區、貧困區于一體,經濟上較為貧困落后,人們的思想解放仍然不夠,市場化的辦法不多,更多還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動。在工作推進中統籌協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地聯動機制和落實督辦機制,進展不平衡,影響了試驗區整體推進。
為此,我們建議:
(一)進一步明確我市大別山試驗區發展思路
一是繼續堅持省委提出的“紅色大別山、綠色大別山、發展大別山、富裕大別山”發展思路。紅色是資源,綠色是特色,發展是方向,富裕是目的。二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突出大別山試驗區環境改善和生態效益。綠色是大別山試驗區的特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就是生產力,特色就是競爭力。在大別山試驗區建設的目標定位上,應當響亮提出“生態文明示范區、美麗中國樣板間”的奮斗目標,把大別山試驗區打造成生態文明示范區,走在全國的前列。三是堅持在保護中發展,探索出一種綠色發展的科學發展模式。大別山試驗區要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條件下,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綠色發展作為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要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做文章,不斷提升環境效益,不斷提升居住質量,通過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不斷改善老區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進一步擴大大別山試驗區融合發展成效
一是把試驗區的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建議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預算中安排生態補償資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把試驗區的建設與旅游經濟發展融合。編制大別山試驗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把重點景區開發、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項目等納入“十三五“規劃之中。三是把試驗區的建設與精準扶貧融合。以推進責任落實和項目落地為抓手,協調推進大別山試驗區連片扶貧攻堅和脫貧奔小康試點工作。四是把試驗區的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融合。加快縣級城市建設,突破性發展小城鎮,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使農民向城鎮集中、居民向小區集中。同時加大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修復和申報力度。
(三)進一步加大推進大別山試驗區工作力度
一是進一步加強領導力量。調整和充實大別山試驗區領導小組,明確一名領導小組副組長具體抓,進一步加強領導力量。二是進一步落實辦公室職責。大別山試驗區范圍內的各縣市區要按照統一要求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充實人員,保障經費,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督辦檢查和溝通協調。三是進一步完善幫扶機制。省直部門單位將支持大別山試驗區縣市的項目資金在原有項目基礎上切塊單列,適當提高補貼標準,取消地方配套等附屬條件,打捆集中投入資金,讓縣一級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變、打捆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使用好政策性資金,使資金運用更具活力,資金效益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