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菜籃子,百姓心頭事。抓好居民“菜籃子”,既是抓發展,也是抓民生,更是抓和諧,應該引起各方面足夠重視。
近年來,竹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居民菜籃子,堅持基地建設、市場流通、安全保障三個輪子一起抓,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基地建設漸成規模,市場供應日趨豐富,平抑菜價效果明顯。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居民餐桌消費需求結構變化明顯,我縣“菜籃子”建設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新情況。
一是時令蔬菜供應不足。目前,城區居民對本地生產的無公害時令生產十分喜愛,由于農村“空心化”等原因,346國道沿線鄉村種菜人員越來越少,導致時令蔬菜滿足不了居民消費需求;二是流通渠道不暢,存在壟斷操控現象。城區目前只有溪城中心市場這個蔬菜集散地,沒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本地菜農每天只有在凌晨3-5時,辛苦的集中到縣城入口處南大橋農行路段等公路上交易批發,交易時間短,交易量小,批零價差高。長期從十堰、安康、山東等外地調菜的我縣經營大戶,組成了一個營銷組織,由于缺乏競爭,變相壟斷經營,操控蔬菜價格。三是蔬菜消費價格較高。受物流、市場環境綜合影響,我縣蔬菜價格普遍高于市區和周邊縣市,部分蔬菜價格高于30%以上;四是科技支撐不足。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運用滯后,無儲藏、保鮮、加工設備,不能反季上市、錯峰銷售、轉化增值。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的蔬菜基地保障體系。建議結合編制“十三五”規劃,圍繞“買全國、賣全國”的發展目標,科學制定全縣蔬菜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設力度,既注重量的擴張,更注重居民餐桌消費質量。堅持設施菜、精細菜、大路菜、時令菜一起抓,在346國道沿線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水源方便的地塊,集中連片發展設施菜、精細菜、本地特色菜,3年內在城關、水坪、縣河、中峰、蔣家堰等鄉鎮各建成不少于500畝基地;在二高山地區發展土豆、山野菜、高山反季節蔬菜生產,保障蔬菜市場常年品種豐富。對已建設的規模設施蔬菜基地,應繼續“添柴加薪”,確保建一片成一片,上市一片,居民受益一片。
二、建立渠道寬暢、綜合配套的激勵引導體系。一是大力引導民營資本投入蔬菜產業,重點培植規模種植大戶和合作社,鼓勵興辦設施蔬菜示范園和蔬菜科技示范園,對流轉土地發展規模蔬菜生產的大戶給予一定的土地租金扶持,有關項目上優先安排。二是捆綁整合發改、土地整理、小農水、農機補貼、扶貧開發、能源沼氣等項目資金,建設和完善與蔬菜產業基地相配套的水源、溝渠、道路和電力等設施,設立蔬菜保險,減輕因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
三、建立健全信息快捷、運轉靈活的市場流通體系。一是“下重手”整治蔬菜市場秩序,建議縣政府抽調公安、工商、物價、城管執法等部門得力人員組成工作專班,聯合開展“整治蔬菜市場經營秩序”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壟斷經營、欺行霸市、哄抬菜價等擾亂市場行為,不斷強化蔬菜市場監管,疏通流通渠道,從源頭上凈化蔬菜市場經營秩序。二是建立規范的直供直銷市場和通暢的信息網絡,最大限度地減少流通環節。通過及時發布產銷信息預測,引導蔬菜生產和流通。抓好蔬菜市場建設,在現有設施蔬菜基地盡快建設蔬菜產品流通批發市場和大型凍庫,改造蔬菜批發市場,建立大中型農貿市場蔬菜銷售專區,對種植大戶、合作社要優先提供市場批發或零售攤位,逐步形成連鎖超市、直供直銷等新型流通方式。三是減少壁壘,疏通渠道。為解決好郊區菜農進城賣菜難問題,應為郊區菜農進城賣菜開辟“綠色通道”,引導大型超市開展“農超對接”,直接采購“賣難”蔬菜,減免蔬菜場地費,允許菜農免費進場銷售自產蔬菜,設立臨時性蔬菜直銷專區,支持農業合作社和農民進入城市市場直銷蔬菜。四是培育發展蔬菜合作營銷組織,探索合作社+農戶、基地+農戶、專業戶+超市的生產經營模式,鼓勵建設與大型超市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蔬菜分級、保鮮、加工、大型貯藏保鮮庫及冷鏈系統,提高蔬菜淡旺季節的調節能力。
四、建立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科技支撐體系。一是積極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引進優質高效品種,培育壯大傳統品種,加強生產環節質量監管,加大申報國家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蔬菜產品力度。二是整合蔬菜生產技術力量,從農業、農機、科技、科協等部門抽調得力人員組成蔬菜生產技術專班,從現有的農技人員中轉崗部分人員組建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技術服務,培養一批土生土長的蔬菜專兼職技術隊伍,使其成為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科技帶頭人。
(竹溪縣政協 彭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