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常委、民進新洲區工委會員 羅艷萍
新洲是農業大區。隨著農業規模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加快,農業面源污染呈現不斷加重趨勢,嚴重威脅土地和水質安全,特別是農業種植業劇毒農藥的使用、化肥的過量施撒、不可降解農膜棄于田間、露天焚燒秸稈、禽畜養殖糞便隨意排放等等,對土壤、水環境和空氣造成極大污染。
當前農業面源污染源主要有:一是化肥污染。據調查,一般農作物化肥施用量平均每畝每季50公斤左右,我區每年化肥使用量約20萬噸。由于農民過量施用化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土壤結構破壞、土壤板結、肥力下降、作物減產,農產品質量大幅下降,對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二是農藥污染。據統計,每畝耕地每年使用農藥1公斤左右,僅種植業我區每年有500—600噸高濃度農藥撒向耕地,進入土壤、流入水體、融入大氣。一些作物使用禁用農藥造成農藥殘留超標;部分農藥瓶、袋棄置于溝渠邊、池塘旁或施藥后雨水沖洗,污染水體。不合理使用農藥對環境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雙重影響。三是農膜污染。隨著設施農業迅速發展,塑料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覆膜5年的農田農膜殘留量可達5公斤/畝,殘存于農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產生有害物質,污染土壤生態。四是農作物廢棄物污染。我區每年產生農作物秸桿近40萬噸,用于還田、飼料、原料的利用率不足70%,一些農民將稻草、棉花稈拋棄于河溝渠或道路兩側,既影響農村的環境衛生,也影響附近公路的交通安全;有的被焚燒,產生的煙霧污染大氣環境。五是畜禽糞便污染。一些中小規模養殖業主設施簡陋,畜禽糞便不經任何無害化處理直接排放,導致水體和大氣污染。畜禽糞便的隨意處置和畜禽殘尸的亂丟亂棄,不僅污染環境,還會造成疫病傳播,影響人類健康。
農業面源污染是造成農村環境惡化和生態退化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一是對農業面源污染復雜性認識不足。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教育缺乏,一味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和勞動強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二是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農業面源污染呈現“點多、面廣、分散、處理難”的狀況,尚缺少適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術。三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標準化、資源化利用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等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不夠。
習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善意的民生福祉。”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對保護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新洲幸福新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必須把農業面源污染整治作為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為此,建議:
一、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宣傳、環保等部門要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廣泛深入宣傳農業生態環境知識;農業部門把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系列標準和生產技術、生態環境保護等基本知識,作為農技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農民素質,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參與到保護環境、美化家園行動中來,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二、強化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控和管理。建立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和安全追溯制度。質監、供銷等部門要切實加強農資市場管理,杜絕高毒高殘高污染化肥、農藥進入新洲銷售,一經發現取締農資店的經營資格。農業技術部門要大力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農民使用農家肥、復合肥、有機肥和生物農藥,養成科學、綠色、環保的生產習慣,減輕化肥和農藥對農產品、土壤和水體的污染。
三、加強農業生產廢棄物轉化利用。推廣“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引導和扶持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飼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秸稈肥料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范;加大秸稈還田力度,減少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推廣利用秸桿發展生物質能源生產等工藝方法,達到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重視對塑料農膜的污染防治,積極推廣可降解地膜,鼓勵多渠道、多途徑回收農膜,集中處理,減少農膜污染。繼續鼓勵做大食用菌產業,利用農副產品作原料,生產食用菌產品,轉化秸稈、木屑、棉殼、谷殼、餅粕、牛糞,將廢品變食品,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四、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運用項目扶持、市場運作的辦法,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獎勵扶持政策,建立安全農產品的強制性質量標準及檢測體系,實現農業標準化、布局區域化、農藝科學化。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為主的農業替代產業,逐步建立一套農業生態補償標準和保障體系。
五、有效管控畜禽養殖污染。科學劃定禁養區,依法限期關停和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對規模化養殖場要全面實施排污許可、排污申報和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不能達到環保要求的養殖場要限期治理直至關停。利用國家對農村能源建設的重視和投入,推廣利用糞便制作有機肥料或沼氣生產,探索將養殖場廢水通過沼氣處理后作為農田灌溉水,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六、加大綜合整治力度。制定出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建立村民環境自治機制,將農藥、化肥、農膜廢棄物納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體系,設立規范的廢棄物回收處理站,探索農業生產垃圾分類處理的新辦法。完善農業環境監測機制,建立高效的農業面源污染預報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系統,環保、農業、城建、城管、林業、發改、財政、工商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職責,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立項、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為建設美麗新洲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