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過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通城縣農村新建垃圾池3500個,配置垃圾桶60000只,生活垃圾隨手亂倒亂潑的現象得到遏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數地方生活垃圾沒有得到及時清運和集中有效處理,致使農村生活垃圾越積越多,有的堆放在房前屋后,有的堆放在田頭地旁,有的甚至成堆倒在河道里、渠溝邊。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更是污染了生活環境,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廣大群眾對此反映強烈。如何及時清運、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生活垃圾來源廣危害大
農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四類。一類是廚房垃圾。主要包括生活中產生的蔬菜的根葉、莖、皮,變壞的剩飯菜等食品類廢物,燒柴或煤炭留下的木頭、灰炭。二類是白色垃圾。如包裝盒和塑料袋等,在商店、市場上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塑料包裝,電器包裝,塑料桌布、筷子、油布等塑料用品。三類是廢棄垃圾。用后廢棄的玻璃瓶、易拉罐、飲料瓶、酒瓶以及破舊服裝、鞋襪等。四類是建筑垃圾,諸如蓋房子產生的建筑垃圾,部分鄉(鎮)、村還有辦企業所產生的垃圾和污水。
這些垃圾危害大。一是占用損壞地表。目前,農村垃圾一般采取就地堆放、填埋、焚燒的方式,會占用較大面積的土地,破壞了地表植被,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二是污染土壤大氣。一些固體垃圾填埋后就會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活力,生產垃圾及廢水會污染水源。三是危害人體健康。生活垃圾焚燒后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氣體,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四是影響生態環境。一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進入水中或滲入土壤中,生態環境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處理方面,主要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各級政府投入不足,技術處理落后,管理機制缺乏。
1、農民環保意識不強。近年來,盡管我縣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迅速,農民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受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環保意識淡薄,雖然政府和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的宣傳,但收效甚微。
2、各級政府投入不足。長期以來,我們把城市垃圾的收集處理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由政府包攬,而對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一直持“不作為”態度。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中,雖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各鄉鎮也都投入一定資金用于垃圾的處理,但距實際需要費用差距較大。
3、長效管理機制不全。目前,農村垃圾處理缺乏長效管理機制,一無專門機構,二無清運車輛,三無專門保潔人員,四無集中處理設施,對農村垃圾的收集、清運和處理不及時、不規范、不到位。同時,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各鄉鎮、村只負責自己轄區內生活垃圾的清理,在鄉鎮結合和村村結合部地帶容易出現垃圾“三不管”死角。
三、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建議
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事關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廣大農民生活質量、身體健康,是一個現實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1、要加強宣傳教育,廣泛形成共識。各級領導要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要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欄、墻報等農民樂于接受的方式,廣泛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幫助廣大農民掌握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和法規,使其充分認識生活垃圾處理不好對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帶來的嚴重影響,提高全民的環保責任意識。鄉(鎮)、村、組要安排得力干部,負責這項工作,做到有人管事。
2、要采取切實措施,落實各項保障。根據各個鄉(鎮)村的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方案。一是成立鄉鎮環衛站(點),從縣一級延伸到鄉鎮和村,保證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有專門機構負責。二是各村都要配備垃圾清運車輛和清潔工,保障必要的工作條件。三是成立集鎮、村莊農村保潔隊伍,負責區域內環境的日常清掃和垃圾的定期清運。四是落實專項經費,各級政府應列支這項民生保障經費,村組農戶也要組織投工投勞,多渠道籌集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染治理經費,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資、農戶參與的運行機制。
3、要落實長效機制,強化運行管理。要建立嚴格的管理運行機制,對于垃圾清運要明確責任,將每項運行管護責任分解落實到具體的管護人員,并制訂具體的工作制度,包括對車輛的管理及安全責任,清潔工的工作時間及責任范圍、工作報酬、考核檢查辦法與獎勵措施等。同時,要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實行約束、獎懲并舉,雙管齊下規范村民的生活習慣。通過干群齊心協力,共同打造好我們的家園,讓通城的鄉村更秀美、農民的生活環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