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凝聚社會的粘合劑,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社會變革的發動機。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文化的力量,熔鑄在民族的生命里??梢哉f,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靈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都把文化建設提到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方針政策。各地都在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大打文化品牌。麻城作為革命老區,礦產資源貧乏,人文資源豐富。市委、市政府作出“文化麻城”建設的決策和部署,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促進文明,以文化助推經濟,以文化鑄造品牌,這是搶抓發展機遇的重大舉措。如何進一步推進 “文化麻城”建設,我們政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推動發展,搭建文化平臺聚人氣。麻城要建設成為大別山文化服務中心,必須把改善公益文化設施、搭建文化平臺,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落實到項目工程上。重點推進移民文化產業園、移民博物館、市圖書館新館、大別山文化藝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和福海體育公園等建設工程。將游客集散中心改造成多功能廣場,增強文化服務功能。提升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村農家書屋服務功能,建設文化廣場。整合學校文化資源,制訂文化場所“雙十”規劃,在城區建設“十分鐘文化圈”,在農村建設“十里路文化圈”,便于全民閱讀、全民健身和文化娛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
第二、挖掘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旺財氣。產業結構調整應注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形成文化產業“精加工”和“深加工”基地,增加就業和收入,帶動一方百姓致富。
麻城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物大市,建議市政府完善文物保護規劃,將乘馬、順河革命遺址納入國家紅色大遺址保護項目。重點推進柏子塔保護工程,乘馬會館擴建工程,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醫院遺址修復工程,將軍故居修復工程,紅軍英烈園建設工程,古村古樹古廟古宅保護工程,野外重點文物保護標志設置工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搶救和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開發。
積極探索和興辦文化產業園,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重點打造湖廣移民文化產業園、兩河四岸創意文化產業園、龜峰山杜鵑文化和長壽文化產業園、五腦山養生文化產業園。
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培植文化經營實體,加強文化旅游商品開發。大力推介美食文化和名優特產,集中開展麻城十大名菜、十大名優特產、十大優質服務酒店、十大優質文化服務娛樂場所評選活動。注重文化產品推介,全力推動麻城優秀圖書進窗口、上書架,麻城優秀民歌進歌廳、上網絡,麻城優秀戲劇登上國家舞臺演出,走出國門對外巡演。
第三、以人為本,策劃文化活動樹正氣。我市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文化空心化現象十分突出,特別是農村,文化生活十分貧乏,一些媚俗、庸俗、低俗甚至是黃色的文化產品難以根除。這需要政府用先進文化去引領,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發揮文化惠民功能,持續開展送戲、送圖書、送電影文化三下鄉活動。以智慧麻城建設為契機,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為農村群眾提供科技信息和文化服務。
發揮文化教化功能,實施市民素質教育工程。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推進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創建活動,提升全民素質,激發全民創業。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總攬,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系列人物、農村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倡導和培育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
發揮文化凝聚功能,提煉麻城精神,制作城市標語,設置城市雕塑,打造具有麻城人文精神的公益廣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第四、豐厚底蘊,打造文化品牌揚名氣。文化品牌展示的是一個地方獨特的文化底蘊,是文化的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雙重凝聚。麻城的紅杜鵑已叫響全國,我們要進一步打造文化品牌,提升麻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重點打造移民文化品牌。加快推進移民文化產業園建設步伐,注重麻城歷史元素景觀設計。繼續舉辦移民文化學術研討會,加強移民姓氏族譜整理與研究。舉辦川渝文化交流活動,引導民間祭祖儀式,推動移民后裔尋根游。邀請名家創作以移民為題材的文藝作品,著力打造筆墨、舞臺、熒屏、鏡頭和歌聲中的移民文化。
繼續打造杜鵑文化品牌,加快龜峰山景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服務功能。
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采取部門包點扶貧的方法籌措建設資金,盡快修復將軍故居和重點革命遺址,修通拓寬景區道路,實現與紅安、新縣景區的互聯互通,構建紅色文化旅游圈。
以建設美麗鄉村、幸福麻城為主題,鼓勵各地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打造生態文化品牌。鄉鎮村爭創“全國文化藝術之鄉”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圍繞東路花鼓、采蓮船、皮影戲、花挑、漣湘、杈燈、善書等民間優秀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品牌。
第五、深化改革,出臺文化政策強底氣。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避免一哄而起,盲目上馬。建議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制訂并完善一批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市委領導、政府實施、相關部門配合落實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市委出臺加快“文化麻城”建設指導意見,市政府出臺“文化麻城”建設總體規劃,明確各方責任,建立考核機制。
二是制訂民間演藝團隊扶持政策。加強對民辦文化機構從業人員的資質考核和業務培訓,基本實現村村都有一支民間業余文藝團隊的目標。大力扶持文藝骨干,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制訂優秀文化人才、優秀理論成果和優秀文藝作品評選及獎勵辦法。
三是探索人才智力支撐機制。聘請國內外文化名家、各領域的知名學者,通過項目論證、創意策劃、參與實施等形式,為文化麻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吸引一批知名作家、藝術家、導演、演員加盟重點文化項目的開發運作。
四是制訂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完善文化產業招商引資考核機制,著力培養扶植新興文化產業。
五是拓寬文化建設融資渠道。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鎮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積極爭取上級部門項目資金。精心包裝文化項目,開展文化課題招商,吸納社會資本。
文化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總之,我們建議,建設一批文化項目聚人氣,發展一批文化產業旺財氣,策劃一批文化活動樹正氣,打造一批文化品牌揚名氣,出臺一批文化政策強底氣。我們相信,通過這“五個一批”建設,一定能推動麻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麻城政協文史委 蔡金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