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竹溪綠色產業發展經歷了“輝煌-徘徊-爬坡-轉型”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了不同的階段性特征。近幾年,竹溪縣委縣政府在轉型發展階段,通過推進工農無縫對接,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分散性、無序性、間斷性、盲目性、低效性的問題。為此,竹溪縣政協就如何推進工農對接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認為,推進工農無縫對接做大綠色產業,成效可喜,前景廣闊,問題尚多,任重道遠。
一、推進工農對接面臨的主要難題
(一)農民難組織。由于受區位限制,長期的農耕習慣,竹溪在農業產業發展規模上是“版圖的大塊頭,經濟的小個子”;在產業發展結構上是“小而雜、品種全”的散放,沒有“拳頭力量、經濟柱頭”的集約;在產業發展效益上是“品牌有名”而“收益不大”。目前由于信息、市場、技術服務不對稱,全縣又缺乏統一的產業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企業、農戶、市場沒有形成有效對接,各鄉鎮制訂產業發展規劃比較盲目,農產品品種多、規模小、批量小、效益低,產企各自為政,市場風云不定,農民收入不穩,出現了政府號召農民不響應的尷尬局面。
(二)企業怕參與。一、二、三產業之間關聯度不高,對工農對接策略落實不夠,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帶動輻射能力弱。工業園區管理體制不順,進駐企業既沒有滿園,更沒有滿負荷生產,難以發揮引領產業集群的作用。201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1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億元,已獲省級著名商標6個,知名品牌8個,龍王埡茶、竹溪貢米等4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但這些龍頭企業中“小龍”多,“大龍”少。由于這些企業的70%左右是通過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改制發展起來的,生產經營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較低,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差,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擴張的能力較弱,大部分企業僅能應用常規技術進行農產品的初級加工,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均不高。發達地區農產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80%以上,而竹溪還不到30%,這些都阻礙了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三)體制不順暢。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條塊分割,產加銷、貿工農相互脫節現象。農業再生產的各個環節由政府的不同部門分別管理,表面上看許多部門都在抓農業產業化,但由于缺乏溝通,部門各自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產生不了整體效應。同時,有的主管部門職能未轉,觀念未轉,還習慣于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命令、下達指標”的運作方式,結果造成農業產業化不能按市場經濟規律運轉。
(四)服務有短板。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及農民參入沒擰成一股繩,勁沒往一處使。一是怕擔風險。因為在工農對接工作中,政府一作為就成“行政命令”,帶來的市場風險變成政治風險;二是缺乏后勁。由于縣級財力薄弱,用于農特基地發展的后續資金不多,基礎設施建設、基地改造升級、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新產品開發等缺乏資金支持。涉農項目資金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統籌協調,投入隨意性較大,政策性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農業投入大,見效慢,受自然災害影響風險大,有效抵押物不足,金融支持乏力,農民貸款難,龍頭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擔保中心實力較弱,擔保成本高,數額小、期限短,無法滿足企業需要。三是難以集約。產業發展必須是集約化種植,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土地二輪延包、林權制度改革等把村集體掌控的土地、林地資源全部分配到農戶,集體再無資源支配權。土地流轉等機制不健全,土地、林地流轉處于自發的、分散的、無序的小規模狀態,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導致鄉鎮、村組發展特色產業無抓手,土地流轉難、集約經營難。四是鏈條不緊。從全縣藥材種植,魔芋產業來看,屬于典型的基地沒能與企業對接上,缺乏中介的協會、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出現田間與車間對接的鏈條不緊。專業協會存在著官辦性質,企業參與度低,功能單一,缺乏必要的調控手段等問題。
二、強力推進工農對接的主要建議
(一)堅持以發展理念創新為切入點。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實施農業與工業對接的大格局來思考,如果不打牢基礎,不優化結構,不整合優勢,不形成強勢,不走農業工業化道路,就會被市場邊緣化,不僅影響農民增收,而且會延緩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影響竹溪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樹立工業與農業對接的農業發展新理念,堅持科學發展、循環發展模式,統籌推進城鄉發展,統籌產業化經營,以縣工業園區為平臺,走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與工業相對接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圍繞增收抓產業,圍繞產業辦企業,圍繞企業建基地,把山間、田間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工業反哺農業,達到山間與田間對接、產業與工業聯姻的目的,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一是從工農分離向工農無縫對接轉變。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資源進行工業化的開發和對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山間、田間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按照工業品的生產規范來管理和經營農產品生產,把農業后續車間的利潤返還到第一車間,以農促工、以工帶農,從而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二是從開發內生資源向開發接替產業轉變。要大力開發內生資源,在農民增收項目上不能“一棵樹上吊死”。在農村綠色產業開發中要做到“刮風的時候防下雨,天晴的時候防天陰”,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做到干今天、想明天、謀后天,才能長期立于不敗之地。三是從固守傳統方法向運用市場方法轉變。在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用市場經濟的方法抓農村工作,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要打好、打活地方牌,堅持把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要圍繞轉化特色農產品資源,大力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大力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效益。四是從就農業抓農業向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轉變。要依托農業生產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業發展的新機制,要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力度,變過去農產品“提籃小賣”為“車裝搬載”,讓“傻大黑粗”的原始土貨變成“小家碧玉”的現代靚貨。
(二)堅持以綠色產業基地建設為支撐點 。綠色產業基地建設是工農對接的基礎。實現田間與車間“無縫對接”,就是要堅持“車間加工需要什么、山間田間就種植什么”。按照“南特北茶、適度兼抓”的產業發展思路,結合建設綠色產業引領區發展產業板塊基地100萬畝,為龍頭企業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抓綠色產業基地建設應做到“四改”。一是改“洋”為“土”,發展有機綠色產業。按照“優質、專用、特色、生態、安全”的要求,采取強力措施,推進農產品生產逐步不使用化肥,畜牧養殖不使用激素,讓我縣真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示范縣。二是改“雜”為“專”,推進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一方面,要實現基地建設標準化。新建綠色產業基地一律按照“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實施、高效益發展”的原則,詳細制訂產業基地建設標準,做到水、電、路、渠、堤等基礎設施配套。同時,加大老舊基地的改造力度,用現代物質裝備基地、用現代科技改造基地,突出抓好茶葉基地的改造,實現采摘機械化、灌溉自動化、生產無害化、產業效益化。另一方面,要推行基地生產標準化。樹立“綠色”、“標準”觀念,打造精品農業、品牌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以“龍峰”、“竹溪黃連”為示范,制訂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種植標準、地方特色產品種植和管理標準及特色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積極引導企業和農戶實行標準化生產。三是改“集散”為“集約”。在品牌資源整合上,應充分利用“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中國魔芋之鄉”、“中國黃連之鄉”的品牌,在擴大規模、提高品質、做大品牌上狠下功夫,把品牌轉化為強縣富民的現實生產力。四是改“脫節”為“對接”。堅持“依托農業辦企業、牽手農民辦工業、工農對接興產業”,以培植農特產品加工產業園為抓手,找準工業與農業的結合點,通過訂單的方式把田間與車間無縫聯結起來,使田間圍繞車間生產,車間帶動田間發展,讓工業園區成為農民、農業、工業、市場相互融合和對接的平臺。
(三)堅持以扶強壯大龍頭企業為突破點。實踐證明,龍頭強則產業強,企業壯則鏈條長。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竹溪工業發展正逐步走向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道路,梅子貢茶食品、順溪豆制品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正是依托資源不斷發展壯大的,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工農互動”發展模式,為全面推進工農“無縫對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是著力構建新型工業體系。從竹溪實際出發,要著力構建三大新型工業體系,即依托茶葉資源,建立有機綠茶、烏龍茶、茶食品等系列產品加工體系;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建立果汁原漿、即食飲品、保健食品、豆制品等綠色食品加工體系;依托豐富的藥材資源,建立雙稀、沃氏氧化物、二酮等系列化工藥材加工體系。二是著力抓好品牌體系建設。圍繞“創一個名牌,興一個企業,帶一個行業,活一方經濟”的目標,創名牌、樹形象、興產業。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千家萬戶,策劃名牌,打造名牌,依托龍王埡茶業集團、人福生物醫藥公司等骨干企業,重點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關聯度的國際國內知名品牌,擴大竹溪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三是著力開展農企大融合。目前,竹溪龍頭企業規模小、效益低、帶動能力弱,還沒有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大多數農戶游離在產業鏈條之外,調整產業結構跟著感覺走。推進工農對接,龍頭企業要敢作為、善作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通過建立合同農業、契約農業、股份農業,把企業與農業緊密連接起來,共同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共同分享產業產生的效益。四是著力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要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變目前多數企業家族式夫妻廠、父子廠、兄弟廠、姊妹廠的經營管理狀況,促進企業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升級,以升級促做大,以做大促發展。
(四)堅持以工業園區建設為結合點 。按照“產業集聚、布局集中、資源集約”的原則,采取“農業示范園+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特色板塊基地”的模式,以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連片、集中、規模利用,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以西部科技產業園、農產品精深加工園、生物質能源工業園為重點,抓好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工業產業集約化;以大明物流園、鄂渝陜農產品集散中心為主體,抓好現代物流園建設,促進商貿產業區域化。目前,竹溪工業園區已初步成為竹溪農產品加工中心和工業經濟發展的平臺,已有湖北名牌產品5個,湖北省著名商標2個,共取得省級以上專利權30項(次),被國家發改委、中國產業集群研究院授予“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范園區”稱號。應盡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對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品牌開發、科技服務、政策保障、激勵機制予以明確規定,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堅持“依托農業辦企業、牽手農民辦工業、工農對接興產業”,以民營工業園區為主體,推進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生物醫藥加工產業園、高新技術工業園建設,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建材等四大工業集群,形成“一區三園四集群”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使工業園區成為農民、農業、工業、市場相互融合和對接的結合部。
(五)堅持以市場體系建設為引擎點。一是著力培育市場主體。以竹房城鎮帶建設為引擎,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以現代物流園建設為主體,以農產品物流園為載體,突出抓好茶葉、中藥材、魔芋、蔬菜、干果等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把竹溪建設成為鄂渝陜毗鄰地區農特產品集散中心,打造“買全國、賣全國”的物流平臺,把竹溪建設成為鄂渝陜毗鄰地區省級物流集散地。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體系。以大明現代物流園、“秦巴藥谷”集散地為主體,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餐飲、倉儲、集裝、運輸等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激發綠色經濟發展的強大氣場,讓竹溪成為湖北面向西部大開發的一個窗口。三是創新市場營銷模式。通過建設工業園區搭建農產品生產加工與市場的對接平臺,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信息網絡,特別是農村農業信息網絡,使農業、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準確把握市場動向,抓住市場商機,減少生產盲目性和被動性。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