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推動竹溪綠色崛起的幾點思考

2014-09-15 01:01:47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竹溪縣政協副秘書長  李章新


    旗幟是方向,旗幟是動力。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 “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發展大旗,立足點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秦巴山區綠色生態屏障;著眼點是策應區域性中心城市戰略,打造十堰西南部的重要戰略支點;出發點是發揮竹溪比較優勢,探索一條體現竹溪特色、符合竹溪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落腳點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設美麗和諧幸福的生態新家園;支撐點是綠色產業引領區、生態城鎮示范區、省級物流集散地;總目標是爭當十堰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排頭兵。


    一、著力構建山川秀美的生態植被體系。生態植被建設是實現“綠色崛起”的基礎。全縣上下應堅持“生態優先、循環利用、綠色崛起”理念,著力建設“三個三”。一是致力“三林”建設。堅持生態林、景觀林、經濟林“三林并重”,堅持不懈地抓好植樹造林、庭院綠化、道路綠化、河灘綠化、封禁治理、產業基地、森林景觀建設,實現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山地森林化,城鎮園林化。二是實施“三大工程”。首先是生態細胞工程。在全縣深入開展爭創“綠色鄉鎮”、“綠色村莊”、“綠色機關”、“綠色校園”、“綠色庭院”活動,著力構建一批生態景觀、生態小區、生態街區、生態村落、生態鄉鎮;其次是“增綠”工程。全力抓好“身邊增綠、城鎮帶沿線植綠、荒山造綠、林地見縫插綠、庭院添綠、沿途裸巖栽植爬山虎披綠”為主的“增綠”工程;第三是“消茅”工程。以國有林場為主體,以鄉鎮為戰場,全面開展“消茅”工程,三年內讓巴茅山變成綠色儀仗隊。三是構建三大生態示范帶。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分步驟實施,構建以過境省道為主線的生態景觀示范帶,以十八里長峽為主體的南部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以匯灣河為中軸的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產業帶,充分展示竹溪的自然之美、綠色之美、生態之美、和諧之美。


    二、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綠色產業體系。生態產業建設是實現“綠色崛起”的核心。圍繞綠色產業引領區建設目標,堅持造綠與富民相統一,生態與經濟相協調,做到綠色與產業結合,生態與經濟結合,開發與利用結合,庭院與板塊結合,著力構建“產業發達、環境優良、環保節能、富民強縣”的綠色經濟體系。一是構建中東部綠色產業板塊。按照“三品一標”發展取向,搶抓十堰市委、市政府實施“四百”工程建設機遇,確立以茶葉為主導,藥材、魔芋、木本油料、原生態養殖為骨干的“一主四大”綠色產業發展定位,全縣綠色產業基地總面積突破100萬畝;二是構建竹房城鎮帶綠色工業集聚區。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堅持擴大總量與優化結構并重,提升傳統優勢產業與發展現代新興產業并舉,以民營工業園區為主體,推進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生物醫藥加工產業園、高新技術工業園建設,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建材等四大工業集群,形成“一區三園四集群”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三是構建原生態旅游產業經濟帶。借助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之力,以“一山(偏頭山)一埡(關埡)一峽(十八里長峽)一心(雞心嶺)一莊(龍王埡山莊)一河(石板河)一庫(潘口庫區)”為主要節點,構建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的綠色循環旅游走廊,讓外地游客來竹溪看美景、觀林海、品貢茶、嘗佳肴、吸氧吧、來養生,使竹溪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撐點。


    三、著力構建快捷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F代物流體系建設是實現“綠色崛起”的支點。竹溪是湖北出于大西北、面向大西南的重要門戶,應憑借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堅持以竹房城鎮帶建設為引擎,以綠色產業為支撐,以現代物流園建設為主體,以專業市場建設為載體,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和綜合性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突出抓好茶葉、中藥材、魔芋、蔬菜、干鮮果等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打造“買全國、賣全國”的物流平臺,把竹溪建設成為鄂渝陜毗鄰地區省級物流集散地。以大明現代物流園、“秦巴藥谷”為主體,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餐飲、倉儲、集裝、運輸等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激發綠色經濟發展的強大氣場,讓竹溪成為湖北面向西部大開發的一個窗口。


    四、著力構建宜居宜業的生態城鎮體系。生態城鎮體系建設是實現綠色崛起的支撐。應圍繞“省級邊貿山水園林城”建設目標,實施“東拓西延、南北相連、城鄉統籌、配套發展”的城鎮發展方略,圍繞“高”字定規劃,圍繞“綠”字做文章,圍繞“特”字抓發展,圍繞“美”字樹形象,加快生態縣城建設,拓展縣城空間,創建生態集鎮,建設生態宜居小區,全力推進農村城鎮化、城鎮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以竹房城鎮帶建設為契機,堅持抓城鄉一體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與城中村改造相結合,與村莊環境整治相結合,做到富民與強縣良性互動,經濟與社會協調并進,城鎮與農村共同繁榮,環境與發展同步提升,推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養殖向小區集中,努力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打破行政區域限制,突破地理條件制約,按照“產業圍繞資源走,人口圍繞產業走,建設圍繞人口走”的原則,以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庫區移民、產業移民為抓手,引導企業、資本、人口等要素向集鎮中心區集中,加大S346國道沿線集鎮改造升級力度,重點加強街道路面、路燈、綠化、供水、排污設施建設,完善集鎮功能,提高集鎮產業的承載力和吸納能力,形成“一線串五珠”的生態城鎮發展新格局。


    五、著力構建獨具魅力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建設是實現“綠色崛起”的靈魂。應堅持“以文化為靈魂、以綠色為生命、以人文為特色”的建設理念,深度挖掘生態文化歷史底蘊和豐富內涵,以古村、古寨、古祠堂、古建筑、古民居、古橋、古樹、古戲、古人為根基,全力做好生態文化整理、包裝、推介工作。注重生態文化品牌建設,全力打響吳征鎰院士評價竹溪“動植物的基因庫、生物的百科全書”這塊金子招牌,擦亮“山二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品牌,唱響向壩民歌。立足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加緊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標志性生態文化建筑:植物博覽園、生態博物館、生態文化館、生態圖書館、生態文物館等基礎性文化設施,使其成為竹溪弘揚宣傳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和展示平臺。


    六、著力構建自然和諧的綠色環保體系。生態環保體系建設是實現“綠色崛起”的保障。應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定“保護就是發展、綠色就是財富、文明就是優勢”的理念,把培植生態、守住綠色提升到提振竹溪形象、發展生態經濟、繁榮生態文化的高度來統籌推進,讓每個人都明白“竹溪的根基是山水,資本是生態,特色是綠色,發展方向是綠色崛起,奮斗目標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思想,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整個竹溪都劃定為自然保護區,嚴禁毀林開荒,嚴禁亂砍濫伐,嚴禁亂采濫挖,嚴禁開山采石,切實保護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石,把青山綠水、美景藍天留給子孫后代;堅定不移的守住生態底線,積極探索完善污染物減排監察、檢測、考核體系,加強工業廢水、廢氣治理,加快城鎮污水、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確保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以新的發展方式創造更多的綠色GDP、民生GDP。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推進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由運動式轉變為常態化,逐步建立“戶歸集、組建池、村清運、鎮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全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街美、人文明”的靚麗新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