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級黨員干部紛紛進村入戶走訪困難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好事,解決各種問題,受到群眾擁護、歡迎、點贊。
但谷城縣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如今,黨員干部走村入戶訪民情解民憂已成常態,走村入戶也要講究技巧。正如他們所了解到的一樣,并不是所有的黨員干部都受到群眾歡迎、點贊。極少數黨員干部甚至受到群眾的排斥,登群眾家門吃了“閉門羹”。
究其原因是個別黨員干部,沒擺正自己的位子,缺乏農村工作經驗,不會說群眾語言,讓群眾產生誤解。因此,谷城縣政協委員建言:黨員干部走村入戶也要“接地氣”,學會走訪技巧,學習群眾語言,通過學習實用知識,更有利于黨員干部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
那么,黨員干部在走村入戶活動中當如何做才能收到較好效果呢?
首先黨員干部要擁有一顆真誠的心。俗話說,心誠則靈,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人心都是肉長的。真心誠意幫助群眾,這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如果黨員干部將進村入戶當成任務,當成作秀,表現出來的幫扶就顯得做作、生硬、不協調,群眾又不是傻瓜,怎么會看不出這點動靜?黨員干部誠心誠意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群眾身邊,群眾自會接受、歡迎黨員干部的到來,愿意與大家交朋友。雙方以朋友之間的身份交往,還有什么能夠擋住干群關系向良性方向發展?當然一切都是OK了。
其次黨員干部要掌握交流的技巧。群眾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或許黨員干部一句很正常的話都會引來老百姓的誤解。要讓黨員干部與群眾的交流做到溝通無障礙,黨員干部就得入鄉隨俗,學著說說鄉間話,群眾語言,讓老百姓感到親切自然,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語言上的相融,讓雙方的溝通障礙進一步消除,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就會成為無話無談的朋友,交流自然就順順暢暢。
第三黨員干部幫扶要落實到位。說一千道一萬,黨員干部走村入戶的目的是幫扶群眾,如果沒有拿出實際行動,如果沒有幫出實際效果,縱使黨員干部說得天花亂墜,群眾又怎能相信?因而,黨員干部要重視幫扶效果,要說到做到,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賴,才能真正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心貼心,實打實,共和諧。
(谷城縣政協 王軒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