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加快推進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建設的建議

2014-09-15 01:01:30  
字體大小:【

 

(新洲區政協社會法制與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新洲是義務教育大區。全區109所義務教育段學校中,有寄宿制中小學校72所,分布在15個街、鎮、處,在校學生58804人,其中留守兒童23305人,占全部學生總數的40%。


    2013年以來,武漢市開始逐步推進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建設,其中新洲區已建成3所,分別建在3個街鎮的寄宿制中小學,服務范圍輻射周邊校內外中學生約3300名。服務站均建有親情室、學習輔導室、娛樂活動室、心理咨詢室,各項文體設施齊備,服務管理制度健全,讓留守兒童在校內享受到了關愛和溫暖,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從新洲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已建成的留守兒童服務站覆蓋范圍非常有限,按每個站服務千名留守兒童測算,新洲區應建設留守兒童服務站20所以上,但目前大部分街鎮未建,特別是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存在大量空白點。已建留守兒童服務站采取的是校站合一、整合資源、拓展功能的運行辦法,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惑:一是師資力量欠缺,農村中小學體藝、美術、心理等方面的特長教師匱乏;二是社會參與度不夠,志愿者門類不齊全,除放假大學生外,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少;三是增加了學校教師的工作壓力,在教學活動與服務站活動之間產生一定矛盾;四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少,一般情況下以校內活動為多,學生興趣不濃;五是假期學生愿意參加學校組織活動的不多,寒暑假期間教師也需要休整集訓,對放假學生的教育管理力不從心;六是運行經費無保障,如空調增容、寬帶等硬件設施尚需完善,服務站日常管理、維修、開展社會活動以及志愿者的出行、生活等費用無來源。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的建設。我們建議:


    一、整合力量,建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協調聯動機制。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整合教育、民政、財政、綜治、公安、文體等部門,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關工委、延研會、文體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力量,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組織協調機構,配備專兼職管理服務人員,以留守兒童服務站為陣地,開放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紅色資源,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發揮志愿者專長,形成網絡健全、運轉有序、協調有力、活動有方、社會互動的關愛機制。


    二、統籌規劃,實現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的全覆蓋。從我市農業農村和城鎮化的發展水平來看,我們認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仍以建在寄宿制中小學較為穩妥。市政府應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力爭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全市新城區各街鎮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的全覆蓋。已建成的留守兒童服務站要積極探索完善功能,如積極引導留守兒童走出去,舉辦面向留守兒童的各類假期興趣班,提高吸引力和輻射能力。對于暫時未建成留守兒童服務站的地區和街鎮,應以教育部門為主,進一步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由寄宿學校承擔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兒童的功能。


    三、出臺政策,保障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的正常運行。據調查,留守兒童服務站開展活動,在設備維護、日常管理、車輛接送、參加社會實踐、開辦假期興趣班以及教師加班、志愿者交通伙食補助等方面,每年需要20—30萬元的運行保障經費。市政府要出臺政策,從購買公益性服務的渠道,將留守兒童服務站運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切實予以保障。教育部門要著手研究解決農村中小學師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有計劃地引進體藝、心理等方面的特長教師,制定一套留得住人才的制度,為留守兒童服務站提供人才保障。


    四、開闊思路,尋求假期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無縫對接。假期特別是長假期間,有的學生不情愿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服務站的管理服務難以到位。要進一步延伸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留空檔,建立留守兒童分地域手冊,明確有關地方和部門的責任:要求村(社區)“兩委”發揮屬地管理作用,拓展村(社區)辦公活動場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功能,完善閱覽室及其他文體設施,讓放假回家和不愿返校活動的孩子高高興興地集中到村(社區)參加文體活動,對學生安全由村(社區)干部和黨員負責“聯戶包?!保唤逃?、文體部門及其他幫扶單位要積極為農村留守兒童假期活動提供書籍和文體器材的支持;綜治、文化等部門還要加強對網吧的管理。這樣可以彌補目前留守兒童服務站管理服務的不足,確保對校內外留守兒童全程關愛。


    五、積極探索,拓寬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站建設的新路徑。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和城鎮化提速,引導農民在區域內相對集中居住、實行社區化管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大勢所趨,將留守兒童服務站建在社區、成為社區提供基本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校外關愛問題的最佳和必然選擇。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著手開展頂層設計,積極探索在硬件設施、人員配備、社會參與度高等條件成熟的社區建設留守兒童服務站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