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竹溪縣經濟委員會
竹溪是秦巴山區天然藥庫。近期,竹溪縣政協對黃連產業發展進行了專項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竹溪黃連主要特點
(一)品質優。竹溪南部大山區4鄉鎮,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僅盛產上千種藥材,草木藥材地道,藥性也特別好。這里所產的味連、川連、佛手連等黃連,醫藥界俗稱北岸連,外觀金黃色,截面菊花形,小檗堿含量高,經藥檢機構認定,質量居國內8種黃連之首,被醫藥專家列為正品。
(二)名氣大。竹溪是著名的“秦歸川連”主要產地之一。早在1956年,竹溪縣委縣政府選派黃連種植能手——桃源鄉柳樹坪村一位農民當代表,出席全國群英會,周恩來總理親手將書寫有“黃連之鄉”4個金光閃閃大字的錦旗授給竹溪代表。
(三)市場俏。早在明清年間,竹溪黃連就出口東南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竹溪黃連作為外貿出口的重要有機農產品,出口日本、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的1978年, 竹溪收購黃連34300公斤,出口3萬公斤,為歷史最高紀錄。
(四)品牌響。今年7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3年第108號受理公告,正式受理了“竹溪黃連”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2013年底正式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竹溪黃連”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豐溪鎮、泉溪鎮、天寶鄉、桃源鄉、向壩鄉、楊家扒綜合農場、源茂林場共7個鄉鎮(農林場)現轄行政區域。
(五)儲量大。目前全縣儲備的優質黃連共有120多噸,價值近1000多萬元。豐溪鎮高子河村現在總戶數90多戶,囤積有黃連的戶數有60戶,最多的戶存有5000多斤,全村黃連儲量達8萬斤,價值近300萬元。
二、竹溪黃連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一)市場風險大。黃連種植需要投入資本主要有土地、種子、肥料、農藥、塑料薄膜、遮陰網等。黃連從種植到收獲中間有五至六年時間,黃連是一種非常費工時的藥材,需要補苗、追肥、培土、摘除花苔,黃連需要在遮陰的條件下生長,所以需要挖地、搭棚。整個種植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社會經濟在發展,糧價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在提升,黃連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按照現在的物價與工值,黃連的成本至少也要80元/公斤。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加速,農民進城和外出務工工資的不斷提升,黃連的生產肯定要受到極大影響,農戶不愿意去種植投入大、成本高、費工費時、收益緩慢的黃連,即使有所種植,黃連種植成本也會逐年變高,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減少。
(二)政策扶持少。截止目前,國家及省、市、縣沒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加之黃連市場價格波動大、不穩定。
(三)種植技術缺乏。我縣黃連主產區地處南部深山,十分偏遠,加之現階段黃連產業規模不大,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非常困難,在管理、加工環節存在技術空白,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全縣黃連產業發展。
(四)銷售渠道較窄。由于本轄區內黃連主要是零星種植和野生的為準,沒有納入藥材發展項目,不是訂單生產,在銷售方面環節沒有固定的商家,就會形成種植規模不斷的擴大,而沒有穩定收購商家,這樣無形的增加了種植風險,從而在農戶心里產生懶于發展的思想狀況,打消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五)勞動力不足。黃連主要生長在高山上,一般又不通路,種子、化肥、農藥都需要靠人力背上山去,到收獲的季節又要靠人力背下山,這樣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當前農村絕大多數的青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家里僅些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在發展黃連產業過程中嚴重的存在勞力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黃連產業的發展。
三、發展竹溪黃連產業的建議意見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推動藥材產業突破發展。一是樹立“大”的觀念。破除小打小鬧的“小農”思想,樹立藥材產業全面發展的新理念,堅持把生物產業作為我縣支柱產業來抓,把藥材作為生物產業骨干品種來抓,建設大基地,扶植大龍頭,培育大市場,實現大發展;二是樹立“舍”的觀念。發揚竹溪過去發展優勢產業的優良傳統,要舍得出政策,舍得花投入,舍得拿干部,對新建基地無償提供種苗,對基地管理提供專用肥;三是樹立“聯”的觀念。破除合資合作中怕肥水外流的保守思想,樹立引資聯合發展新理念,積極走出去、請進來,縣內與縣外開展聯合,企業間開展聯合,農戶間開展大戶與小戶聯合,整合資源要素,實現工農相互促進、比翼發展;四是樹立“為”的觀念。破除坐井觀天的禁錮意識,樹立競爭發展的新理念,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大力發展藥材產品精深加工,引導企業更新設備,改進工藝,推廣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五是樹立“新”的觀念。藥材產業要由傳統型轉向品質型,由零散型轉向園區型,由普通型轉向高科技型,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逐步實現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良化,生產集約化,加工產業化,產業鏈條化;六是樹立“恒”的觀念。藥材產業受自然制約的因素比較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必須在建設產業基礎上下功夫,從長計議,扎實推進,從而保證產業穩步發展。尤其要注重產業后續建設、資金投入和市場培育工作,避免出現“重號召、輕落實,重規劃、輕建設,重開始、輕跟進”的現象發生。
(二)改進黃連種植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黃連生長與林伴生,傳統種黃連方式是砍樹留樁搭涼棚,俗稱黃連“倒樁棚”。要結合建設“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改倒樁棚為天然棚,利用林間隙地栽黃連,保護天然林資源。在種植模式上主要采取林下種植、藥連種植、玉連種植、畜連種植等,以達林連、糧連、畜連雙豐收,根據黃連發展規模成立藥材合作社,降低農戶的種植風險,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增加黃連種植戶的收入,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
(三)強化措施,防范風險,推動黃連產業穩步發展。藥材俗稱“藥瘋子”,市場起伏很大,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尤為重要。一是優選發展品種防風險。要通過選擇適宜暢銷品種,堅持科學種植,強化技術服務,增強抗災能力,盡量減少或化解市場風險、災害風險及人為失誤,提高黃連生產的效益,進而使黃連產業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二是完善投入機制防風險。堅持項目扶持、企業參與、農戶主體的多元投入辦法,采取“訂單生產”模式,政府將資金重點投放到種苗繁殖、試驗示范、收購加工等關鍵環節上。要積極引導外出創業人士返鄉發展黃連等藥材產業,對租種農戶耕地規模種植藥材的,投資方必須與有實力、守信用的農戶簽訂嚴格的生產管理合同,明確雙方責任、權力與義務,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增強雙方責任心,防止將風險由一方承擔;三是設立藥材投資發展公司防風險。建議政府設立藥材專項發展基金,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成立藥材投資發展公司,市場疲軟時投資發展公司采取“最低保護價”收購藥材,對收購的藥材進行儲存,保證藥農不虧本。市場走俏時,由政府調控進行限價收購,讓藥農還利于投資發展公司發展生產;四是推行藥材種植保險防風險。在發展中藥材產業上,要堅持實事求是,特別是要讓藥農清楚地意識到發展中藥材可能遭遇的種種風險,政府要與保險公司積極溝通,爭取通過投保等方式適當降低風險。
(四)加強培訓,引進人才,提高黃連種植和研發水平。一是抓好藥農培訓。利用國家就業培訓優惠政策,由勞動就業部門聘請中藥材種植專家、技術能手對藥農進行集中培訓,提高藥農種植技術水平。二是抓好鄉鎮技術干部隊伍培訓。原有的農業技術人員一般只懂糧食作物種植,未涉及中藥材種植領域,要對農業技術人員在中藥材種植技術方面進行培訓,把農業技術人員培養成中藥材種植技術方面的中堅力量。三要加強中藥材生產經營企業中的技術人才培養。藥材企業可從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引進一批從事種植、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也可選配技術骨干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學習深造,還可聘請專家、學者參與藥材產業的研究開發,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在中藥材研究開發、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四是成立專業合作社。為加強黃連產業的統籌發展,加大黃連種植的技術投入,打破銷售渠道單一的弊端,后期要成立黃連產業專業合作社,使黃連產業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科學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按照黃連價格周期性漲落的基本規律,確定“大落大發展,大漲小發展,小漲小落穩步發展”的思路打好主動仗,讓“苦”黃連越種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