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東南岸。面積2009平方公里,人口6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7萬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他們當中有的兒童因此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的未成年兒童健康成長、身心發育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了解江夏區農村留守兒童現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我委聯合江夏區婦聯對全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基本情況
根據摸底調查,目前我區外出務工人員超過4萬人,全區中小學校119所,在校學生57699人,留守子女4047人,學前兒童1117人,小學2266人、初中664人,且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全區12個街鎮鄉和4個開發區均有留守孩子,以南部偏遠鄉鎮居多。大部分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少數孩子寄養在親戚家里。由于與父母聚少離多,溝通少,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生活失助、學業失教、行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現象時有發生,留守子女的社會問題日漸顯現,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父母務工帶來的經濟上的寬裕使農村留守兒童對物質的需求已經不再重要,心理問題、安全問題等正悄然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中的難點。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為主要問題。
一是親情嚴童缺失。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留守兒童在回答“父母外出打工,你經常想念他們嗎?”時,選擇“非常想念”。在跟他們談心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們與父母相處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數的10來天,孩子們都表示,一個幸福的家應該是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早日回家,讓自己感受被關心的滋味。有個孩子還在日記中說:“如果可以換來媽媽的愛,我可以獻出一切,包括生命。”這些稚嫩的語言表達了他們對親情的無比渴望。難以想象,大批留守兒童在經歷這種與父母長期分離、情感上長期缺乏交流的親情之后,對于親情的理解和認識會不會有偏離,會不會影響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對于親情的理解。
二是性格發展出現障礙。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再加上監護人缺乏教育常識,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部分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部分由祖輩照顧的留守兒童,由于祖輩的溺愛、縱容,在性格上表現出來自私、霸道、蠻橫,有些由其他監護人照顧的孩子,則相對比較內向,有心事不愿意傾訴,過多壓力和想法沒有正常的渠道來疏導,必然會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例如問:你覺得父母不在身邊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么?有超過49%的留守兒童認為“孤單沒人聊天”;在問道“如果因為做錯一點小事而被老師和家長批評,你會怎么做?”,有33%的孩子選擇了“有點氣氛,但只是在心里想”、“無所謂、聽完就算”和“當面頂撞,對著干”。
三是行為習慣方面存在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這些留守兒童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從而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調查發現,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成為“盲區”。
父母的長期缺位,導致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監護人的能力問題。留守兒童大多數與他們的祖父母一起生活,許多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由于存在年齡和文化的差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與孩子的父母不一樣,對孩子在成長中的“困惑”不能及時妥當地解決,“代溝”問題明顯。二是家長的價值取向問題。很多務工族因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系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孩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三、幾點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并將長期存在的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工作,而且隨著形勢發展,這個群體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需要我們不斷建立和完善保障機制,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的環境和空間,建議采取如下措施,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1、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一是要淡化“留守兒童”觀念。社會在關注和關愛留守兒童時,要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比如在農村學校要多開展各類交流互動活動,特別是利用各類節假日在農村多舉辦一些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識等方面的教育娛樂活動,由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構建一個有利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大環境。第二,加大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調研和針對性舉措。各政府職能部門應組織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加大對本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成因的調研,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科學的心理介入和疏導方面的措施,避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加大社會關愛留守兒童體系的建設。一是繼續完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一整套工作體制。二是在政策層面上給予支持,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出臺一些舉措。比如:可指導各地降低入學的戶籍、成績、費用等門檻,讓務工人員的孩子能夠享受跟父母外出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三是加大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隊伍建設,構建社會參與關愛行動網絡。除了繼續招募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以外,可由各地方工委牽頭,發動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師、老職工等參與這項工作。這些老同志思想覺悟高、時間充裕、精力充沛、熱心公益事業,可以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主要力量,讓他們充當愛心大使,與留守兒童牽手結對。對這些愛心人士,相關部門要對他們進行較為專業的教育學和心理疏導技能培訓,讓他們具備一定的教育專業能力和溝通技巧,關愛幫扶方式要從傳統的簡單給錢給物,向充當孩子心靈朋友的角色轉換。
3、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增強自身發展的能力。一是改變父母外出方式。應盡量避免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有能力的一定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于教育和引導孩子。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應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督促其養成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交流感情,和學校班主任及時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促進其健康成長。三是監護人及父母既不能溺愛孩子,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教育孩子,要樹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決兒童成長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確對待兒童存在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一起“成長”。
4、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構建留守兒童心靈家園。一是必須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學生進行摸底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二是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制度。通過實行教師與留守學生一對一幫扶制度,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愛,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三是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通過開設“隔代家教培訓班”等,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四是課程設置推陳出新。學校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知法、懂法、守法;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切實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
(武漢市江夏區社法與人資環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