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眼下生豬價格持續走低,生豬養殖戶如何養殖好生豬,把握好市場行情,為來日“起死回生”打下基礎,成了谷城縣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委員們經走訪畜牧專家、有關養殖大戶,他們建議:豬價低迷,養殖戶首要做的就是不踏入致命的“誤區”。因為只有保住“青山”,才能賺到可賺到的錢。
誤區一:豬價低迷,應當降低飼料支出
養豬戶認為,飼料是養豬的最主要支出,所以豬價走低,趕快使用價格便宜的飼料,希望通過降低養豬成本,減少相應的開支。
這樣做的后果,一定是各階段生豬生長緩慢、肉豬延遲出售、飼養密度增加,反而造成病多難養的困境。正確的做法是,降低養豬成本不是降低飼料支出,而是降低豬肉成本。而要降低豬肉成本,一定要改善飼養成績。
誤區二:養豬賠錢,養殖效率影響不大
委員們和養殖戶細算一筆賬,看養殖效率的提高是不是能幫助減少損失。
首先,每頭母豬一年需要耗成本約4850元(飼料3500元加上分攤后備公豬、后備母豬、人工、利息、折舊、藥費等),若每年上市23頭肉豬,每頭成本210元,假如每年上市15頭肉豬,每頭成本就是323元,兩者相差100多元。
其次,以萬頭豬場為例,肉豬體重達110公斤,190日齡出欄與160日齡出欄相差30天,飼料相差50~75公斤,約合成本200元;生長周期內生豬死亡率為10%與30%相比差別20%,相當2000頭小豬,每死一頭豬要損失300~500元(初生成本+飼養成本),共損失80萬元,分攤到800頭,每頭增加成本100元。
第三,健康的豬用藥少,出欄早,不僅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還節省了人力成本,與處于亞健康和經常有疫情的豬場相比較的話,每頭豬成本相差50~100元。
由此可以清晰地發現,養殖效率的高低極大地影響著養豬成本,賺不賺錢,完全由飼養成績來決定。
誤區三:生下來的小豬死掉算了,不養不賠,多養多賠
針對上面的觀點,來做一下損益分析:生下來的小豬棄養,直接損失為323元;沒能好好養,半路死掉,成本又多了近300元;沒死,但養得差,豬易生病,生長變慢,料肉比差,又得增加至少300元的成本。反過來,要是用好的飼料、用心養,因為固定成本已經被其他豬分攤掉了,實際出欄成本為1200元,那么只要有12元/公斤的豬價,等肉豬100公斤出欄的時候就可以得到1200的收入,這樣就做到不賠不賺。
誤區四:不做資金規劃,一味壓欄
豬價低迷持續時間長的話,被淘汰的豬場一定是生產效率低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再加上惡性壓欄、現金流斷裂的原因。在預測豬價短期無法回升的情況下,要及時調整策略,適時出欄,尋求專業財務人員幫助,制定資金規劃,“深挖洞,廣積糧”,平穩度過低價期。
(谷城縣政協 王軒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