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加順
旅游產業是國民經濟新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十二五”期間,我國進入加快發展的提速期,旅游業發展更加大有作為。隨著區委、區政府全力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武漢新型工業基地、武漢東部生態新城”以及“活力新洲、美麗新洲、法治新洲、幸福新洲”戰略的逐步實施,新洲旅游產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一、我區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新洲旅游資源稟賦主要體現在八大亮點上:
問津文化資源是新洲旅游業的亮點之一。問津書院又名南孔廟,座落于新洲區舊街孔子山,相傳因孔子使子路問津而得名。明清時占地曾達10余畝,有大成殿、仲子祠、隱士祠、文公祠、諸儒祠、講堂、理事齋、酬庸館、文昌閣、魁星樓等,與當時著稱天下的白鹿書院(廬山)、鵝湖書院(江西鉛山)、東林書院(無錫)、首善書院(京都)齊名。
宗教旅游資源是新洲旅游業的亮點之二。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本煥大師、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凈慧大師、湖北道教協會會長吳誠真(武漢市長春觀主持、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市道教協會會長)、隆醒法師(武漢市寶通禪寺主持、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等一批祖籍新洲的宗教界名人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區內除了較有名氣的報恩禪寺、紫霞寺外,還有慶福寺、吉靈寺以及多處小型寺廟、道觀,宗教氛圍十分濃厚。以報恩禪寺為發源地的報恩、向善、寬容、勵志的新洲文化精神開始凸現。
紅色旅游資源是新洲旅游業亮點之三。將軍山、保安寨、刀樓寨,城樓寨、獅子巖、漲渡湖等風景區自1921年起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游擊戰爭的根據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方毅、張體學、林維先、陳少敏、文祥、趙辛初等,都在這里戰斗生活過。將軍山位于新洲區東北部,主峰海拔675米,是武漢市最高峰。景區面積52平方公里,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95%,林木總蓄積量為5萬立方米,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將軍洞等革命遺跡。
歷史人文資源是新洲旅游業亮點之四。新洲緊傍武漢,古時即為水陸交通要道和戰略要沖。元朝時已修成的學府北路古驛道在新洲境內穿過,建有黃山鋪、久和鋪、道觀河等多個驛站,至今在道觀油麻嶺村還有鑿石遺跡。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曾會戰于舊街得勝山,清代太平軍亦轉戰東部山區。舊街烽火山村烽火臺是周朝面對南蠻入侵時的重要軍事設施。城樓寨是因太平天國時期建造的城樓石寨而得名,至今石頭城墻仍有保留遺跡,城墻、射擊掩體、炮臺等依然風采熠熠,刀樓寨、獅子巖、保安寨等都有“倚憑險阻,壘石砌城”遺跡。唐敕紫霞、朱元璋手跡《偶過寒溪》和“彼岸”摩巖石刻、珠山遺址、鳳凰潭(二墩)遺址、徐源泉公館、戢崗古墓群、大墩(團墩)遺址、風宸寨遺址等諸多歷史文化資源尚“待字閨中”。
水體資源是新洲旅游業亮點之五。新洲區區域內河流、湖泊、水庫星羅棋步,有舉水河、倒水河、沙河、以及漲渡湖、七仙湖、陶家大湖等,魚類、水禽及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水體資源可以在旅游開發中予以充分運用,如漲渡湖發展濕地公園、舉水河中的宋渡島可以發揮其優質的沙雕資源,道觀河、少潭河、孔子河等東部山區水庫可以發揮其山水相得益彰的優勢等。
賞花資源是新洲旅游業的亮點之六。新洲區一年四季均有賞花品種,春可賞桃花、梨花、油菜花,夏可賞荷花、金銀花,秋可賞桂花、菊花,冬可賞梅花、油茶花。全區現有賞花資源有:1)桂花資源,主要分布在倉埠方院村花果山及周邊地區,桂花種植面積約1.8萬余畝;2)桃花資源,主要集中在李集街張店、德勝、羅崗等村,連片種植面積約3000畝;3)荷花資源,主要集中在漲渡湖、陶家大湖、七龍湖等周邊地區以及李集、舊街、汪集等街鎮,總面積約3萬畝;4)油菜花資源,其種植面積全區約40萬畝;5)金銀花資源,集中在三店街陶田村、松林村,連片面積約1500畝;6)油茶花資源,集中在舊街、徐古、道觀河、鳳凰、李集等地,種植面積16萬畝以上。
農家樂方興未艾是新洲旅游業亮點之七。擁有帝元鄉村俱樂部、新瑞都休閑農莊、新集發休閑農莊、圣巴克度假村、聽濤山莊、磨盤山莊、溢春山莊、倉埠山莊、鵬程山莊等多家農莊、農家樂。以自駕游、自助游為主體,采茶、垂釣、棋牌娛樂、采摘新鮮果蔬、品嘗農家小菜等活動深受游客喜愛。汪集雞湯、陶河炒鴨、張店魚面、漲渡湖黃顙魚等地方特色產品,已成為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商品。
我區旅游節慶活動是新洲旅游業亮點之八。近年來,我區充分利用本地民俗文化和優勢資源策劃組織開展了系列群眾性的旅游節慶活動。如桂花文化旅游節、問津文化旅游節和花朝節、桃花節、荷花節等。
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區有風景名勝區1處:道觀河風景旅游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舊街的問津書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倉埠街的徐源泉公館;有旅行社服務網點17家(其中國際社服務網點11家,國內社服務網點6家);星級飯店2家(其中四星級1家:武漢新港國際大酒店;三星級1家:陽邏山莊)。投資過億元的重點旅游項目有華中影視城、天立大風景文化度假村、報恩禪寺萬佛寶塔和花果山生態旅游區等。全區“農家樂”鄉村休閑游有序發展,目前已發展到“農家樂”90余家。2013年,全區共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52%和23.5%。
二、全區旅游業規劃布局及發展目標
全區旅游業規劃所明確的布局為“一核、三圈、三線”。“一核”指以道觀河風景旅游區為核心;“三圈”指東部生態文化旅游圈、南部濕地生態休閑旅游圈、西北部鄉村休閑旅游圈;“三線”指沿陽大線、漢道線、陽福線發展鄉村休閑游。東部生態文化旅游圈,主要建設“一帶五區十景”,即沿紅色旅游通道建設問津書院、騰云茶園、少灘翠湖、道觀河、將軍山五大景區及其十個核心景點。全區旅游業發展目標為:到2015年,實現全區年旅游接待人數達500萬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5億元,建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3個;建五星級旅游飯店1座,四星級旅游飯店2座,三星級旅游飯店10座,建設星級休閑山莊20家、農家樂100家以上,使我區成為全市重點、全省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目前我區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整體上看,我區的旅游產業雖有一定發展,但仍處于初級階段。與黃陂區等周邊區、縣相比,與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和全區人民的期望值相比,均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缺乏成熟的景區景點。目前真正稱得上景區的只有道觀河。而黃陂僅4A級景區就有6家。除道觀河外,我區其他的景點、景區均處于原始狀態。
2、缺乏成熟的旅游線路。目前我區僅有一條“一日游”常規線路,即“道觀一日游”,而且客流量偏小。其他如到問津書院、將軍山等地游玩的僅限于散客,且為單一景點,尚未形成成熟的旅游線路。這直接導致全區旅游交通組織、旅行社和旅游飯店接待組織難成規模。
3、缺乏必備的旅游接待功能。我區接待游客能力有限,承載能力總體較差,體現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旅游配套功能設施不健全。除新港國際大酒店外,全區還沒有一家可以容納200人以上團隊同時住宿的賓館或飯店,也沒有一家可以容納1000人購物的場所。目前,全區僅有兩家星級飯店,旅行社以門市為主,接待能力嚴重不足,且主要以組織游客赴外地旅游業務為主,還沒有一家地接旅行社。
4、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旅游開發方面做得不夠。盡管我區從2011年度將旅游專項資金從原來的40萬元/年提高到了100萬元/年,但要將我區建設成為全市重點、全省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僅靠這點專項資金投入肯定是不夠的。需要我們想方設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全區旅游開發,并更多的運用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旅游項目開發中,將我區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四、旅游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在修編旅游規劃中體現產業發展新思路。我區幾年前就編制了《新洲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根據市對區提出的建設武漢東部生態新城,實現全區“房在綠色中、城在森林中,人在景觀中”的未來愿景,需要對總體規劃進行一次再修編,并體現新的發展思路。體現區“十二五”規劃所提的“一核、三圈、三線”的發展格局;建設重點上要突出“三個打造”(打造重點景區景點、打造重點線路、打造重點功能設施);產業具體定位上要以大力發展觀光休閑游為主。
2、突出發展賞花休閑游產業。全區將按照“一帶、兩翼、十景、百園”的總體規劃布局推進發展賞花休閑游,即沿109省道(陽靠公路)→318國道→紅色旅游通道,自西至東建設一條主賞花休閑旅游帶;重點建設花果山景區、海帆苑景區、李集桃荷園景區、問津書院、舊街花朝古鎮及萬畝油菜花海、少潭河、道觀河、將軍山8大景區以及漲渡湖賞荷觀鳥景區和鳳凰觀茶景區;在全區發展大小賞花園100以上。近期重點建設倉埠桂花長廊“一街一村六園”8個子項目,即建設倉埠特色賞花鎮、方院特色賞花村以及花果山景區“四園”(花果山、香花王、金坊園、綠園春)、海帆苑景區“兩園”(海帆苑、豐樂園)。
3、加大引爆性旅游項目建設力度。對引爆性項目如紅色旅游通道、萬佛寶塔和問津書院以及寶中旅道觀河整體開發、將軍山、少潭河等景區開發重點項目等,重點策劃、重點推進,確保其取得引爆效應。
4、加大與大別山試驗區紅色旅游資源的對接力度。北部倉埠的十里桂花長廊、徐源泉公館與紅安的七里坪古街、紅安烈士陵園、李先念故居對接;東部的道觀河、問津書院等與杜皮烈士陵園、龜峰山、大崎山、林家大灣等對接,聯合推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線路。
5、力爭在旅游開發建設上更多的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針對新洲旅游產業發展狀況,完全由政府操盤不現實。當前的關鍵是明確政府職能,政府主要是制定規劃,加強引導,著手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景區、景點的打造應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業主投入旅游開發和營運管理。
6、加大項目的策劃包裝和招商力度。精心策劃將軍山、少潭河、宋渡島、七龍湖等一批有競爭力的旅游項目,加大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多途徑宣傳推介,吸引更多外資、民間資本投向旅游產業。
7、加大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挖掘力度。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發展的核心生命力之所在。結合旅游資源開發,我們將進一步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策劃文化主題,強化文化內涵,在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上尋找新突破。如在發展賞花休閑游中增加科普內容、挖掘飲食文化等;在景區開發中更多地挖掘歷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作者陶加順系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新洲區商務旅游局副書記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