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區政協委員、民進會員 劉慶云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增強國土意識、強化土地資源保護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走在新洲農村的不少地方,閑置舊宅隨處可見,或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或廢棄空置,很多已成危房,既影響村容村貌,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只見新村,不見新貌”、“空心村”現象非常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舉家搬遷進城而老宅空置的,有長年在外務工而基本不返鄉的,有一家多宅而并不一定使用的,還有部分孤寡老人集中供養而舊宅廢棄的等等。從更深層次上說,農村宅基地當祖業的私有觀念根深蒂固、相關法律法規缺失、政府管理不到位、村莊規劃滯后或難以落實等原因,造成了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建新不拆舊、一戶多宅、超標準占用宅基地、占用耕地建房以及未批先占、越權批地等問題。
農村宅基地問題,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又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村工作的難點問題之一。剛剛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劃定生態紅線。”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當前一方面城鎮建設用地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宅基地大量閑置、浪費,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壓力十分巨大。為了切實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有效節約和保護土地資源,為新洲經濟、社會、生態永續發展提供保障,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嚴格農村宅基地審批制度。按照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和控制總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總要求,編制、修訂、完善切實可行的村莊建設規劃,嚴格劃定農村居民點擴展邊界,合理確定宅基地數量、布局和用地規模。廣泛挖掘現有村莊用地潛力,充分利用閑置宅基地和空閑地,進行舊村改造。加強用地審批管理,按照“一戶一宅”的用地政策,嚴格控制宅基地用地標準,對建新不拆舊的,新宅一律不登記。查違控違,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制止亂蓋濫建。
二、突出重點,項目支撐,推進土地集約利用。結合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土地增減掛鉤等項目建設,在保證項目區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對條件成熟的地區,積極引導農民住宅相對集中建設,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促進自然村落適度拆并,這樣既有利于推進農村基本公務服務均等化,也有利于騰退土地推進農業生產規?;?/P>
三、積極探索,健全機制,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要素。一是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使用新機制。針對長期以來農村無償獲得和使用宅基地的現實,結合當前農村大量宅基地閑置、浪費的現狀,應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使用的新機制。在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退出不合理占用以及閑置、浪費的宅基地,通過政策扶持和一定的資金補償,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違法取得和超標占用的宅基地,建立類似于城市多套房管理的切實有效的約束機制。二是探索建立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新機制。在政策層面上,應對農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和修訂,積極推進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和有償使用宅基地;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明晰農村產權權屬,激活盤活農村生產要素,建立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新機制。
四、加強宣傳,政策保障,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節約用地意識。要加強對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制宣傳,摒除傳統落后觀念,強化土地公有意識,提高農民守法、用法的自覺性,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支撐,為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和保護土地資源創造有利條件。各級政府應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關注“三農”,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方面要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改善民生,在政策上應給農村更多的傾斜,特別是對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市區財政應列出專項資金;另一方面要研究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政策途徑,讓農民安心變市民,在城鎮安居樂業,從而放棄對農村宅基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