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袁勁
道觀河風景旅游區地處大別山山脈南麓,位于武漢市新洲區東北部,版土面積24.5平方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1個社區、1個道觀河水庫管理處,常住人口5200人。道觀河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別山革命老區之一,而且是武漢市乃至湖北省有名的山區、庫區、邊區、貧困地區。為了改變道觀河的舊貌,歷屆縣區及道觀河管理處均作過不懈努力,尤其是1993年,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搶抓本煥長老修建報恩禪寺之契機,開發建設了道觀河風景區。經過20年的打造,已經把一個貧困落后的邊遠山區發展成為武漢市較為知名的風景旅游區。道觀河風景旅游區可以說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發展旅游業的“先行者”。但是,鑒于歷史、自然等諸方面原因,道觀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顯落后,農村貧困面貌仍然突現,主要是地方經濟基礎薄弱、旅游發展缺乏支撐、旅游產品遠離市場、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等。如何把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保護好,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值得不斷求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道觀河作為一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發展相對滯后景區,要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目前的政策機遇,抓住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精準發力,努力開創道觀河風景旅游區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是要深化認識旅游業的地位與帶動作用,注重多行業協同發展。當前我區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以及勞動成本、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旅游業作為綜合性、關聯性較強的產業,可以作為破解轉型難題、優化資源配置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旅游業的發展,應放在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中統籌考慮,使之逐漸成為經濟工作的重要環節,成為促進新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催化劑”和“推進器”。建議區委、區政府把旅游業當作戰略產業來抓,把道觀河風景旅游區作為全區旅游業的“龍頭”,作為武漢東部生態新城建設的亮點,進行優先發展,重點發展,快速發展,有效發揮道觀河風景旅游區的引領、聚集和輻射作用,在發展道觀河旅游業的同時著力培育品牌農業以及用提供更多的現代服務業崗位和其他合作共贏方式謀求實現城鎮生態化。
二是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與成熟,政府的作用應由主導型向管理型、協調型、服務型轉化。道觀河景區運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要大膽破局,瞄準有戰略眼光、懂旅游資源運作經營,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帶活景區發展的大企業大財團,整體出讓景區經營權,實現企業化的經營模式,挖掘景區潛力、激發企業活力。政府則在編制規劃、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旅游行業管理、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作用。
三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設武漢東部生態旅游新區是區委、區政府對道觀河主體功能區定位。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道觀河風景旅游區最大的優勢,我們要把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生態優勢作為戰略選擇,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主體地位,促進道觀河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加強森林、水體、山體保護,確保森林覆蓋率保持領先,確保水庫水質達到Ⅱ類以上。護林造林,興水治水,實施好重點林業工程和水利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執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向法治化軌道。激勵道觀河地區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四是要實現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道觀河旅游開發仍然處于一種低水平、粗放型的經營狀態,原因之一是缺乏旅游文化建設這根主線。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旅游;沒有旅游的文化,是無法提升價值的文化。道觀河風景旅游區要獲得生機與發展,必須在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上尋找新出路。初步設想:緊緊圍繞旅游經濟發展這個中心,依托道觀河的山水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節慶文化等資源優勢,建立政策、人才、投入等保障機制,實施旅游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湖北省知名的人文旅游干線。
當前道觀河風景旅游區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關健時期,面對難得機遇和嚴竣挑戰,唯有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圍繞旅游經濟建設中心,不斷加快推進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加快實施旅游文化建設,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方能把道觀河風景旅游區建設成“布局合理,整體協調,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知名景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的道觀河,正昂首闊步、一步一個腳印,在念好“山水經”的路上跋涉;可以預見,明天的旅游風景區,一定能在建設東部養生休閑福地中扛起大梁、打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