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職業教育,對于提高人口素質,擴大社會就業具有積極意義。職業教育近幾年發展迅猛,據初步統計,2012年我國職業學校在校人數是2000年的三倍,達3500余萬人。湖北是教育大省,職業教育也取得了顯著成績。盡管如此,職業教育的發展距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也不盡人意,達不到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的要求,在整個教育事業中仍處于薄弱環節。
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實用人才。為推進我省職業教育,我們建議:各職業學校應積極推行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際(校)合作、城鄉合作等合作辦學模式,開創職業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開展校政合作,獲得政策支持。所謂“政”,就是指各級政府部門或行政單位所屬的各種行業協會。校政合作的方式可以采取協議式,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職責,建立健康長效的合作機制。
第二,開展校企合作,打造深度融合平臺。職業學校應緊密與企業聯系起來。本著真誠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實行校企聯合辦學,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工學結合辦學平臺。其方式可采取2+1培養模式,即第一、第二年學生在職校學習基礎課和專業課,夯實理論基礎;第三年學生在企業實訓和實習,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職校可在校內掛“××公司人才培養基地”牌子,企業也可在廠(公司)內掛“××職校實訓就業基地”牌子。雙方可共同招生,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使用資源,雙方教師或指導教師可定期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補充,相互滲透,相互包容,共存共榮的發展格局。學生學成后由企業安排頂崗實習和就業,并按培養成本給予職校相應的經濟補貼。目前,要加大對校企合作的輿論宣傳,營造校企互利互惠、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校企合作辦學的深度融合和健康發展。
第三,開展校際(校)合作,開辦“雙證”特色班。職校與高校之間的合作,能充分體現優勢互補、互惠互贏的原則。其意義在于職業院校可借助高等學校的品牌、場地、設施、環境、氛圍、師資等優質資源,增強職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合作的方式可采取分工合作負責制,同高校共同開辦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雙證”特色班,合作高校負責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職業院校負責與學歷專業相對應的技能培訓,把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會計專業,高校按教學計劃教授該專業的理論課,職校按培訓計劃教授該專業的技能課:會計學原理→會計實務,稅法基礎→稅法案例分析與實訓等,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學會專業知識,又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培養既有學歷又有能力,既有文憑又有水平的實用型人才,為就業打好基礎。鑒于學習內容較多較深,中專大專一起套讀,因而中職高職的學制可延至3—4年。
第四,開展城鄉合作,切實服務“三農”。職業院校大多位居城市,農村比較薄弱,必須把職業教育延伸到農村去,在廣闊天地大搞職業教育。培養農村的知識青年和農民工,使他們盡快成為有專長的技術人才,實現城鄉一體化,切實為“三農”服務。合作方式可采取1+1+1的培養模式,即學生初、高中畢業后,在原校學習一年的基礎課,第二年到城市職業院校學習一年的專業課,第三年到合辦企業頂崗實習一年,從理論到實踐都打好基礎,成為企業的合格人才并由企業安置就業。職業院校要派教師經常下鄉聯系與指導,并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
以上四種合作辦學模式是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實踐中,我們認為還應該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職校與合作單位的關系。多爭取,多溝通,多督促,建立良好的長效合作機制。二是管理與教學的關系。在管理上,實施“1、3、5管理工程”:樹立一個宗旨: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技能型人才;做到三個深入:深入學生、深入課堂、深入寢室、跟班管理、服務育人;當好“五員”:每位教師要當好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員、學習中的輔導員、生活中的服務員、紀律上的監察員、成長中的領航員。在教學上,抓好“備、講、練、導、考、訪”六個環節,即備好課、講好課、加強練習與實訓、搞好輔導、嚴格考試考核,經常回訪學生與家長,評教品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三是學歷課與技能課的關系。把理論課與實踐結合起來,重在技能培養,讓學生有一技之長。四是民辦職校與公辦職校的關系,對民辦公辦要一視同仁。對民辦職校要給予優惠政策,資金扶持;要給予平等的法律權利,如健全的組織機構;要提高教師的待遇,如工資、福利、職評、評優等,對優秀民辦教師可轉為國家正式編制,保障民辦職教和公辦職教均衡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