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加快推進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宜昌搶抓我省“黃金十年”歷史機遇,貫徹我省“一主兩副”戰略部署,實現城市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宜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問題的提出
國際上一般按照城市聚居人口的多少來劃分城市規模大小,100萬人口是特大城市的一個重要標志。2011年,隨著城區人口達到123萬,宜昌實際上已經進入了特大城市的建設時期。2011年4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一主兩副”宜昌專題辦公會,李鴻忠同志強調指出:“宜昌特大城市200平方公里、200萬人,不一定等到2020年。我們不是簡單的追趕,我們可以精雕細刻,深耕細作,在‘十二五’先把框架搭好。”以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實施“一主兩副”重大戰略決策加快推進宜昌市跨越式發展的決定》和中共宜昌市第五次代表大會為標志,宜昌特大城市的概念、內涵穩定成型,即:到2020年,成為長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現代化特大城市;力爭“十二五”末城區框架達到200平方公里、200萬人口,中心城區和長江城鎮聚合帶、四條城鎮生態走廊“一帶四廊”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與現代化特大城市相匹配的綜合實力、基本框架、服務功能和管理水平。
二、宜昌加快推進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區域戰略布局的客觀要求。從國家戰略布局看,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使得宜昌成為湖北乃至中國的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加快特大城市建設,能充分展示宜昌作為世界水電旅游名城的風采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從區域發展來看,宜昌作為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重要節點,處于武漢、重慶和長株潭城市圈的正中心,要實現與三地的真正呼應與承接,成為鄂西渝東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必須加快現代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從湖北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歷史重任來看,快速建成宜昌、襄陽兩個特大城市,有利于形成全省完整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真正實現湖北省“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構想。
2、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宜昌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化是一個綜合、系統的社會變遷過程,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從發展現狀來看,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一般達到80%,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60%以上。2011年底,宜昌城市化率為50.8%,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全國全省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際上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當前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階段,再過10-20年左右,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70%以上,宜昌也必然要順應這一趨勢,盡快提升城市發展水平。
3、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充分發揮城市應有地位和作用的需要。城市作為一個地區產業聚集、創新和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必須要有相匹配的各類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來為生產要素集中創造條件,以推進工業化的發展;城市通過承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降低人地比例,為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了條件。目前,宜昌城市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工業發展需要城市空間,項目落地需要建設用地,創業就業者需要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完善的設施配套,現有的城市骨架已無法承載未來宜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步伐,充分發揮城市在推動“四化”協調發展中的強大功能,提升城市綜合能力。
4、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宜昌應對區域競爭的自我加壓。近年來,宜昌城市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城市的整體規模和質量得到提升,但跳出宜昌,環顧全國,發達地區城市發展勢頭不減,后發地區城市競相追趕。面對眾多城市圈的擠壓和吸聚,宜昌的城市綜合實力、聚集能力、輻射能力和首位度需要大幅提升,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總之,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已經成為當前宜昌城市發展、建設的首要任務。
三、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要高度關注城市發展的動力問題。按照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未來的宜昌要承擔湖北六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保持宜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打造沿江萬億經濟走廊,著力推進以裝備制造、化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向沿江集中、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把宜昌沿江打造成推動宜昌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黃金增長極,為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提供不懈動力。
第二,要確保特大城市的高效運行。快速的交通方式是保證特大城市運行的基礎。宜昌城市外圍交通要注重與滬蓉、滬渝、宜岳、宜巴、宜張、宜來等高速公路形成“一環八線”米字結構的環形高速公路通道。中心城區、各縣市區之間的公路系統要形成“雙環結構”。要注重跨江大橋的建設,加快城市跨江發展、南北并進。城市內部交通要以快速路、主干路、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統為重點,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城市中心的水上交通,將交通與旅游觀光有機結合。要注重鐵路建設發展,擴建三峽機場,建設三峽樞紐港,發展港口裝卸儲存、翻壩運輸、多式聯運、臨港工業、現代物流、旅游服務等多項功能,努力把宜昌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交通物流樞紐中心、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節點,構筑湖北省南北交通新通道。
第三,要注重保持宜昌城市的特色。宜昌是目前湖北省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在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綠色、低碳、后現代理念,突出以人為本和宜昌山水城市特色,注重城市發展品質,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要注重保護宜昌“江繞城、城鑲山”的山水園林格局,在上至三峽壩區、下至白洋新區,長達90多公里的區域內,形成以“兩壩一江、三楔四廊”為特色的城市景觀畫卷。要充分發揮自然景觀優勢特色,形成以自然丘陵、江河、田園風貌為背景,以長江景觀帶為主軸,山、水、城、壩、林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觀特色。要嚴格控制長江景觀帶開發建設和建筑界面,重點展現宜昌“山水環繞多組團、宜居宜業新宜昌”的獨特峽江城市魅力。
第四,要注重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城市的品質高低體現在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力上,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內涵體現在其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上。宜昌要想真正建成現代化城市,成為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就必須加強城市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宜昌的聚集力、輻射力、帶動力。應按照全國同類城市領先的標準,對市級公共服務設施重新進行全面定位、統籌布局,科學確立新建設施的門類、規模和選址,逐步形成符合特大城市要求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使宜昌成為區域性科教、文化、衛生醫療中心。要進一步優化市政基礎設施的布局,合理有序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推動城市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