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湖北省委員會
植物轉基因技術就是將具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外源的DNA片斷導入植物基因組中,使之產生變異從而獲得諸如高產、抗病、抗除草劑等新性狀。從全球來看,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轉基因作物等均已在田間釋放并大面積種植。2010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有29個,總種植面積1.48億公頃,其中中國位居第6位(約5550萬畝)。我國是全球最早開發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目前已頒發生物安全轉基因證書的有棉花、番木瓜、甜椒、番茄和矮牽牛,其中轉基因抗蟲棉已大面積種植。2010年,我國農業部宣布尚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在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
目前,我國轉基因食品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比較敏感、爭議比較多的問題。就我省來說,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首先應加強對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發、生產的監管。
一、我省轉基因作物研究、生產、管理現狀
目前我省轉基因作物研究主要集中于武大、華農、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從事小麥、水稻、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資源收集和研究工作,鑒定和創制大批具有特殊優良性狀和病蟲抗性的資源材料,建立主要農作物優異性狀、病害和逆境抗性的篩選鑒定體系。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課題組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l號和汕優63,首次獲得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目前我國商業化種植面積最大的的轉基因農作物是轉基因棉花。2010年,全國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達到345萬公頃,占棉花總種植面積的69%。湖北是全國棉花產量大省,2011年湖北省棉花種植面積達48.87萬公頃,據湖北省農業廳的統計,其中轉基因棉花所占比例約90%。此外我省尚無其他轉基因作物大面積生產。多年種植抗蟲棉取得以下效應: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和紅鈴蟲的危害,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華中農業大學對鄂魯兩地棉農的調查顯示,農戶對轉基因抗蟲棉及其安全性、相關規則仍缺乏全面完整認知;由于資金等原因,部分農民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種子技術方面的指導和服務。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農業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先后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五個配套規章,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對轉基因生物的研究、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口、出口活動進行全過程的嚴格監管。我省農業管理部門嚴格執行國家管理條例,并已經初步建立了全省轉基因作物生產和科研管理網絡體系,農業廳成立“省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與新品種保護辦公室”作為專門機構,各市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也建立相應領導小組或辦公室。
目前我省對于轉基因作物管理重點放在如下方面。首先是對轉基因作物從研究到生產過程中的評價環節進行監管,嚴格控制區域試驗和生產性試驗條件,嚴格打擊非法研究;其次是對轉基因作物種植生產和種子銷售進行監管執法,加強對農產品、種子的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嚴厲打擊和懲處違法違規行為。每年春播季節成立執法隊,在武漢、荊州和襄陽種子大市場進行巡查,重點打擊非法生產經營轉基因農作物種子和產品的行為。
二、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轉基因作物研究、生產和管理的幾點建議
湖北是農業大省,農業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是保障我省農業增產、緩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為此省政府對農業轉基因技術領域應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結合農業發展實際,推動轉基因作物的生產和新產品的開發。結合目前我省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和生產管理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職能部門依法監管的支持。目前對轉基因作物的監管執法中相當大一部分需要對田間和市場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測,取樣、操作需要較高的樣品檢測費用(平均2000元/樣品)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對于科研安全評價監管,每階段需要3次現場評估,同樣需要人力財力的支持。
2、進一步加強對轉基因作物從實驗室研究到商品化生產進行全程監控管理和安全性評價,強化風險預防,支持建立轉基因作物安全性評估中心和相應的技術體系,為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3、堅持發展轉基因技術“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范管理,科學發展”的基本方針,加快科研開發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抓住轉基因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確保轉基因技術朝著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方向平穩運行,促進我省生物技術相關產業的穩定發展。
4、為保護農作物的物種多樣性、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政府可以通過向農民發放一定農業補貼的形式鼓勵種植普通作物。
5、進一步執行國家食品強制性標識制度。消費者對轉基因農產品應有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真正負責任的做法是把選擇權交給公眾,讓消費者通過產品上明確的標示區分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自行選擇購買何種商品。
6、鼓勵專家、媒體發表科普文章,回應公眾關注,化解恐懼心理。要對公眾進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的宣傳教育,讓公眾清楚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安全是兩個不同范疇的問題,增強公眾種植轉基因作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