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一、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建設面臨的境遇與機遇
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是以武陵山脈為中心的湘鄂渝黔邊境鄰近地區,是國家當前重點扶持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以我省該區域的“一州兩縣”來說,面積2.9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1/6,人口465萬,占全省7.34%,但GDP只占全省總量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8%,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近年來在該地區開展的新農村建設,雖然在醫療衛生、義務教育、飲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困難。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主要體現為醫療衛生設施落后,醫療衛生人才短缺,醫療衛生投入不足等。以宣恩縣為例,全縣279個村,有69個村無衛生室;在已建的218個村衛生室中,有156個村是靠租房和在鄉村醫生家里開展診療活動,村級婦幼保健網絡尚不健全。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方面,還存在著城鄉教育差距大、義務教育難均衡,學前教育難普及,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育質量難提高等。以宣恩縣為例,全縣農村小學68所,只有專職英語教師17人,體育教師5人,音樂教師3人,美術教師1人,計算機教師2人。在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工作方面,還存在著農村飲水安全及自來水普及程度偏低問題,飲水不安全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較大。以宣恩縣為例,至2010年底全縣完成農村安全飲水規劃總人口11.47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比例為34.79%。
“十二五”是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宏觀政策層面上看,國家深入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扶貧線標準上調,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2011年11月,國務院在湖南召開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啟動會,《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也由國務院批復。同月,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召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頒發,武陵山區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龍山來風經濟協作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1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建立湖北省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戰略部署。2011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并在恩施州召開現場會,提出以“生態立區、產業興區、開放活區、富民穩區”為總體要求,以“三化同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兩增同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建設成為武陵山區發展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二、加快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建設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武陵山區是全國跨省最多的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也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交匯地帶,要把推進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建設與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及扶貧開發工作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綜合協調和全面實施相關優惠政策。要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充分利用中央在武陵山片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的機遇,在貫徹落實已出臺的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對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特殊的優惠性的扶持政策,力爭更多扶貧開發重點項目進入國家支持范疇。
2、增加財力投入。財力不足是武陵山片區發展滯后重要原因。應該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試驗區的政策扶持力度。比照西部地區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分擔比例,推進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合理確定試驗區參合農民個人繳費標準。爭取更多中央和省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該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實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取消民族貧困地區扶貧項目建設的地方配套要求,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醫療衛生、義務教育、飲水安全、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開發與保護等方面給予項目安排、財力投入支持。完善的金融體系建設,降低信貸門檻,幫助農民和企業破解發展生產融資難問題。
3、強化智力支持。深入貫徹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把經濟興區與文化強區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湖北武陵山試驗區的文化發展繁榮,強化智力支持,增強造血功能,提升發展能力。支持試驗區統籌考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收入水平,適當調高津貼補助標準,參照經濟特區和開發區的做法,試行“試驗區補貼”,穩定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試驗區的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要把《綱要》要求轉化為實際措施,支持試驗區加強與相關高校的合作辦學,加強實用技術人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支持鼓勵大學生、研究生到試驗區開展義務支教活動。發揮各民主黨派聯系廣泛、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獨特優勢,支持和鼓勵各民主黨派在試驗區建立更多的聯系點和對口支援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借鑒全國援藏援疆經驗,已選取武漢、咸寧、孝感等9個市對口支援試驗區的10個縣(市),建議在對口支援中注重資金支援的同時,強化智力支援。
4、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發展不僅要在支持力度上加大,更要在體制、機制上創新。“試驗區”,顧名思義,關鍵在“試”,優勢在“試”,機遇也在“試”。傳統“特區”都是以招商引資為主調,以GDP的高低論成敗;而湖北武陵山試驗區則以生態立區、產業興區、開放活區、富民穩區。從政策措施和決策部署的層面來說,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之門已經開啟,但是民族地區要盡快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打開山門還不夠,試驗區各縣市要在打開“山門”的同時,打開“腦門”,解放思想,勇于跨越。
5、促進綠色繁榮。武陵山地區氣候濕潤溫和,山川秀美,峰巒疊嶂,山高谷深,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資源富集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旅游資源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綠色發展是試驗區建設的根本。必須堅持“生態立區”的根本要求,要把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結合起來,突出生態環境和民族風情特色,在實施“產業興區”過程中需有嚴格篩選程序,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綠色繁榮、特色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扶持武陵山區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生物醫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等,弘揚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要有選擇性地打開山門,防止饑不擇食,不要因為找“金山銀山”破壞“綠水青山”,特別是要防止對水源的污染。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必須嚴把環保關口,決不能把降低環保、排污要求作為優惠政策。要規范對恩施大峽谷、柴埠溪大峽谷等旅游資源的商業開發,盡可能對山體、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行有效保護。要倡導低碳旅游、綠色旅游,全力打造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形成武陵山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建立起以旅游業為引擎的產業聯動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