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時期的到來,傳統服務業的驅動和支撐作用已明顯不足,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我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戰略舉措。對于湖北省而言,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將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優化升級的必由之路,成為湖北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舉措。
一、現狀與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省以商業、旅游、運輸、建筑等服務行業為代表的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表現為:市場主體培育初顯成效,大型跨國離岸外包企業開始落戶我??;示范城市建設初具雛形,專業園區承載功能逐步增強;外包平臺創建已經起步,支持了我省外包企業獲取專項服務和市場信息;政策引導效應開始顯現,服務外包帶動培訓就業迅速發展;交通運輸業、倉儲郵政業等行業發展放較慢,而信息服務業、軟件業、金融保險業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較快,特別是信息服務業,在得到政策扶持之后,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但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我省現代服務業發展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總量不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從宏觀上來看,2010年湖北省服務業增加值6053.37億元,占GDP比重35%左右,服務業增加值總量落后河南、湖南,位居中部地區第三位。服務業增加值僅占全國的3.45%,位居12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1個百分點。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湖北現代服務業核心,服務業增加值僅相當于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州市的44%。兩個區域性服務業中心襄陽市、宜昌市服務業增加值不到武漢市的1/5。
2、企業服務能力不足。從微觀上來看,目前我省服務業企業無論是生產性還是生活性服務業企業,都存在規模小、技術水平和知識技術含量低,服務能力有限的問題。具有高知識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動漫產業、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和競爭優勢。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服務業大企業大集團不多。一些服務業領域深化改革任務依然艱巨,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對策與建議
1、對湖北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進行戰略部署。一是我省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定位上,要突出重點,將武漢建設成為全國性的物流中心和科教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會展中心、區域性商貿中心和文化創意基地、信息服務及服務外包基地、國際國內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并且輻射全省乃至整個中部地區。二是戰略目標上,我省到“十二五”期末,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3%的同時,力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左右,力爭培育出多個千億元現代服務業產業,初步形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聚集力強、輻射面廣的服務業產業體系。三是在服務業發展中心城市——武漢的戰略布局上,效仿“多核多圈層”的東京模式,將武漢服務業打造成“三圈多極”空間分布,即內圈為二環以內的中心城區,中圈為三環線周邊區域,外圈為外環線周邊區域,實現武漢由內環傳統服務業向外環現代服務業轉換的格局。
2、建立政府與企業的“面對面”對話機制。建議建立暢通的政府與企業直接對話、溝通機制。通過對話,增進溝通,加強了解,讓政府領導了解、幫助、協調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讓企業可以更好了解政府的政策走向和發展要求,達成政府與企業間的良性互動。
3、成立現代服務業聯盟,完善工作協調機制。成立由政府引導、專家指導、企業主導的聯合研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現代服務業聯盟組織,通過以湖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為指引,廣泛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同時加強對現代服務業的理論研究、政策探索、法規實踐、技術創新、模式引導、應用推廣、行業自律,共同推進現代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發展,提升我省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職能,加強對全省服務業的統一領導。建立并不斷完善服務業發展的績效考核制度,把服務業發展的目標和責任分解到各職能部門,同時搭建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出臺專門指導意見以及各個具體行業的配套細則,確保在“十二五”期間通過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使經濟結構更趨合理。
4、實現差異化發展,提高現代服務業的競爭力。湖北省要實現服務業跨越式發展,各地區要避免定位趨同、競爭激烈的格局,找準自己的優勢,形成特色產業,突破各區“小而全”或“大而全”的自我布局,突破產業趨同化的束縛。要在發展重點、招商引資、出臺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大體相近、資源有限情況下,按照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各地經濟發展的定位,合理布局、整合資源,提高我省各地區服務業對外競爭力與吸引力。
5、以服務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建立良好的硬件環境。園區建設應當作為我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平臺,在嚴格依據《湖北省創建現代服務業發展示范園區實施辦法》各項政策要求的基礎上,園區的招商引資應當對企業進行一定的甄別選取,盡可能引進一些有一定服務業從業經驗、具備國際視野、與其他先進服務業國家有合作經驗等條件的企業。要在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有新突破的基礎上,突出做好與長三角、環渤海、海峽西岸、珠三角及港臺地區的招商引資,同時要加強與中部地區、沿江省市、高鐵沿線區域的合作。產業園區建設中涉及到培訓中心建設、席位管理、土地劃撥等方面,宜參考其他先進省份園區的政策給予在鄂企業一定優惠扶持,滿足企業的需求。硬件上要協助相關企業聯通國際通信專線,做好7x24小時不間斷供電及備用發電裝置等基礎設施建設。
6、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是要充分利用本省高校與科研機構數目多的優勢,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加大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按照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有重點地培養人才。二是要積極促進高校與企業進行培養合作與實習對接,將企業的需求安插在高校畢業年級的實習課程設置中,降低企業招人后重新進行培訓的成本。三是要在人才結構上進行優化,建議引導企業學習國外同行業經驗,形成“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程序員”呈梯隊增多人才培養和儲備結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資源。四是要在人才引進方面,開拓人才吸引的視界,創新人才吸引政策,積極吸引國際資本運營和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等方面的海內外專業人才,并依托產業和項目,大力加強開發區、園區、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建設,做到“引得進、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