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工商聯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民營經濟已占我省GDP的半壁江山,而民營企業是經濟發展生力軍,在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營經濟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緊緊圍繞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積極實施“一主三化”戰略,有力地促進了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民營經濟已成為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和全省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1、民營經濟已占據我省“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間,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增加了4841.26億元,增長了1.7倍,年均增長22.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1%。民營經濟占全省GDP比重從42.6%上升到48.5%,平均每年上升1個多百分點。
2、民營經濟正日益成為“富民經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全省平均每10個農戶非農自營人數為1.18人,比上年增長14.5%,平均每百戶返鄉創業人數為1.7人,比上年增長11.8%。2010年,全省平均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個體經營者15人,比2005年末增長36.4%。個體經濟發展對居民家庭增收的效應進一步提升,成為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3、民營經濟成為助推我省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各類市場主體發展迅速。2011年1-4月份,全省新登記私營企業1.68萬戶,新登記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金)315.49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4.2%和30.9%。截止2011年4月底,全省有私營企業27.59萬戶,比上年底增長3.5%,注冊資本(金)5859.40億元,比上年底增長8.1%。全省有個體工商戶149.48萬戶,資金總額603.43億元,全省共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2601戶,出資總額1156.7億元,成員總數14.6萬個。二是我省民營企業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湖北有16家企業登榜,數量位居中部地區之首。我省上榜16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為962.65億元,資產總額為678.77億元,分別占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比重為2.03%和1.74%。三是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顯現。省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在全省80個縣(市、區)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全省平均速度23.6%的縣(市、區)有70個,固定資產增幅超過全省投資平均速度31.6%的縣市區達71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超過全省平均增速19.0%的縣市達到67個。四是民間投資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強。1-4月,全省民間投資累計完成1640.70億元,增長51.0%,增幅比1-3月提高1.9個百分點,比全省投資平均水平高18.5個百分點。
二、民營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與全國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省市相比,發展速度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民營經濟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發展不夠,全省多數的民營企業集中于服務業和規模以下工業,多為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高附加值、高科技、裂變式發展的民營企業不多。產業集聚有待進一步發展,相對于沿海民營經濟發達省市,湖北民營企業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不夠,產業集群不夠,影響了民營企業量的擴張和質的躍進。民營經濟外向度不夠,外商投資項目不多、規模不大。一部分企業由于缺乏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壯大。融資難依然是民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瓶頸。
三、發揮民營企業在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作用的建議
1、健全政府激勵機制與金融服務體制,推動民間資本加快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投入。與傳統產業相比,戰略新興產業是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民營經濟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重視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激發民間創業投資活力,形成鼓勵民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良好激勵機制和金融支持體制。建議鼓勵和扶持民營企業通過資本運作,進行股份制公司改制,支持和幫助民營股份制企業上市直接融資,支持重點、龍頭民營企業進行兼并、重組、聯合,改變行業散、小、不精的局面,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再造新的產業鏈條。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引導,把促進民營經濟上水平與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制定促進民營經濟投資新興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稅費減免等激勵政策,建立新興產業新產品、新服務的財政示范工程,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以政府投入、社會募集結合,建立創新鼓勵風險基金,以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目的,以基金擔保、資本金投入為方式,推動民營經濟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創新金融服務主體結構,建立以服務中小企業為主的金融機構,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2、以建設國際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為重點,大力發展文化創新產業,優化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制造業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傳統制造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問題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造業存在品牌、核心技術等知識產權的發展短板。當前知識產權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主要形式和競爭手段,知識創新和知識產權正在逐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傳統產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脊梁”。建議整合各地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加大產權登記、交易監督的改革力度,以鼓勵增加交易、提高流動性為原則,初期政府投入資金支持,建設一個全國性的國際知識產權綜合交易所,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交易平臺采取知識產權項目交易與實施相結合、網上市場與網下市場相結合、國內交易與國外交易相結合、日常展示與專題推介相結合、項目培育與引進投資相結合、項目推介與項目需求相結合的形式,達到信息溝通迅速、交易科學規范、實施轉化率高和服務創新周全的目的。
3、大力培育商會經濟,實施產業聯盟發展戰略。商會是企業的自愿組織聯合體,特別是行業商會,是以維護共同利益為目的而自愿組成的企業聯盟。商會熟悉會員企業情況,掌握行業信息和市場動態更加精準,因此對企業的服務更加到位,組織優勢十分明顯。商會組織作為構架于市場和政府之間的第三方力量,彌補了市場失靈與政府缺陷。國外商會在全球范圍內的原材料采購價格、產品銷售和推廣具有相當的話語權。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企業以商會為紐帶,采取技術聯盟的手段,掌控了行業國際標準的制訂權,對我國企業發展也產生了相當威脅。建議政府高度重視商會的培育與發展工作,注重發揮商會在市場中的調節作用。通過行業標準制訂、政府購買行業信息與其他商會服務,實行適當行政授權,充分發揮商會在品牌建設與提升、產業整體轉移、發展內需市場等方面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大力支持以商會經濟為形態的民營經濟組織發展方式。
4、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營造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良好環境。進一步打破行政與市場壟斷,放寬民間投資準入,大力幫助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解除投資束縛,探索土地融資的新模式,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加強政府監督執法力度,完善發展內需市場的信用環境。建立企業信用記錄,對惡意拖欠、不講信用的企業和管理者納入“黑名單”并實行市場禁入制度,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采取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為民營企業開展內需市場開拓提供公平法治環境。加快戶籍、人事檔案等居民管理改革,滿足人才自由流動的需求,支持推動商會建立職業經理人信用檔案紀錄,為民營企業甄別人才、吸收人才、發展人才創造良好的服務與環境。
5、政府加強引導與推動企業間協作,大力培育本地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把支持創新型民營企業發展、實施創新型產品政府采購納入部門考核體系。制訂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可以要求國有企業、政府財政建設項目傾向采用我省創新型產品與創新技術。加強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間的技術與資金合作、產業分工與協作,努力形成龍頭帶動、抱團發展的混合所有制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培育本地成長型、創新型民營企業。建立完善民營企業的培訓機制,研究加強民營企業后備人才培訓工作,真正將民營企業的人才工作納入到本地人才發展戰略中,把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培養與鍛煉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通過項目傾斜、政府服務、國際合作、產業資金等方面,在文化創意產業、信息網絡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健康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我省有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培育一批有實力、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